文字之交金不换
栏目:文联记忆
作者:张圣节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南开大学读书,中文系一位老教授在讲解《庄子·山木》篇时,曾高声朗读道:“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

  为什么现在要重温上面这句古训呢?事出有因,那就是与近年来和文联的两次文字之交有关。

  退休后用几年功夫,我与他人合作,写了两个本子。一个是《走进“小人国” 》 ,全文约四万字,于2007年

  《中国作家》第七期上发表。另一个是《东海大救援》 ,约五万字,于2008年《中国作家》第十期上发表。两篇都为报告文学或叫纪实文学吧。

  作品发表后,我的两位合作者,都委托我请人点评一下,看看有什么反应和意见。

  两位合作者的要求,我当时就答应了。但当我进入实际操作,问题就出来了。我对当时文艺批评界状况并不了解,以为很容易找到合适专家和学者给作品予以点评。

  第一回,我登门求见一位资深的从事评论工作的老友,请他帮助推荐。见了面,他有些为难地对我说,不是我不肯推荐,你不了解内情,如今很难找到“免费的午餐” 。我一听明白了,不能为难朋友,悻悻地告辞出来了。我并没有泄气,继续寻觅合适的“对象” 。

  第二回,经人介绍,找到一位名气中等的专家,我把作品送他,他翻了翻书便问我,你们的作品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到地方性刊物宣传,是否有点降格?我说,这倒无所谓。他又说,“你了解市面行情吗?如要找评论家也容易,可没那个包……包的就……不……”我马上应答:“是红包吗? ”他拍拍我的肩,马上学着赵本山的腔调说:“老兄,你答对了! ”我当面谢谢他的“好意提醒” ,扭头就与他说声“拜拜” !但我还没有灰心,继续寻找。

  第三回,我找到一位从事业余创作并搞评论的青年人,看他能否帮忙。他很客气,老先生长老先生短地称呼我。他无可奈何地摊开双手,爽快地对我说,就我所在的单位小圈子里,拜金主义就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凭良心说,我也真不愿这样干。但谁能挡住这股风呢?

  小伙子的话令我吃惊,当然我无语以对。只好握手告别。

  经过三个回合,我败下阵来,领略到文字之交贵如金的现实。既然求助无门,我基本失望了,准备放弃。

  我把不准备找人的话告诉我的好友、合作者张永昌兄(他是资深编辑家、作协会员,当时在中国作协帮助工作) ,却遭到他的反对。老张语带批评对我说:“你何必舍近求远。你身在文联,守着文联,有事应该先找上级文联嘛! ”我说,闪过这个念头,但后来又推翻了。因为考虑到为区区小事麻烦文联,如再吃一个闭门羹,你说合适吗!永昌兄再三规劝我,你就试试看吧!

  这件难办事,真是把我逼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是否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呢?我对自己都不敢打包票。于是我冒昧连夜给时在任上的文联领导写了一封信,简单汇报创作上的甘苦,无非想取得同情和支持,并附去刊物一本。说心里话,我当时仍然抱着大不了“石沉大海”的心情。我对永昌兄断言,如果这次投书失败,我就此“金盆洗手”了。

  不出半个月,我突然收到中国文联的信函,拆开来一看,所有顾虑和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透过两页难得而且极其珍贵的信件,我看到了老文联留下的优良传统没有丢,联络、协调、服务的精神没有变,这封来信,就是一个明证。永昌兄过目后同我一样也深有感慨。他说,你们文联领导有远见卓识,想群众之想,急群众所急,信息反馈如此快捷,理论研究室中肯的点评,相当有水平。机关工作千头万绪,大情小事,却能细致入微处理,服务到位,是相当不易啊!这时,我仿佛意识到似乎有块“净土”的端倪了。

  第二次我与文联的文字之交,同第一次一样,我如法炮制,再次投书文联。我这次抱着有求必应的希望。大约过了将近一个多月,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寄来近千字的阅读意见。

  这封宝贵的长信,对作品得失作了全面深入的点评。其中特别指出“纪实性和文学性完美的结合”这个命题,一语中的,它是写好纪实文学成败的关键,值得高度重视。

  对于文联领导的关爱和理论研究室两度对两篇纪实作品的指导意见,我借这次征文机会,代表另两位作者一起,在此深表谢意。你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写出阅读意见,你们用实际行动,为文艺批评健康发展树立了榜样。我认为,这些具有真知灼见的点评用金钱是绝对买不来的。

  我的两次笔耕,两次与文联亲切交往,收获的是文字之交金不换,得到的是无价的关爱。关爱是人世间无价之宝,关爱也是温暖人心的良药。想当年,我在救助轮船上已然体验过关爱他人生命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救生船员们常说一句话:“大爱无疆! ”我用来自勉,当作终身做人的座右铭。同时,我也想把“大爱无疆”四个字,奉献给中国文联成立65周年纪念。

张圣节(中国杂技家协会退休干部,曾任《杂技与魔术》杂志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