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主义
——论军事题材电影的现实出路
作者:周星  来源:中国艺术报

  ◎英雄所聚焦的大写人和人格精神,是军事题材电影具有普泛性受众接受魅力的原因所在。

  ◎没有军事行为不成其为军事题材电影,但只有军事行动没有暗含的和平祈望,则其存在的意义也会有问题。

  ◎对峙性矛盾、个人英雄的崇拜、爱恨交加的情节等等,都是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要害。

  ◎创作者需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的作品是不是缺乏好莱坞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和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中那样激励人心的故事和人物?

美国军事题材电影《战马》注重表现战争中的人性

  军事题材电影天然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的精神附着,这一题材或者类型中包含着精神高端思想的必要呈现,其复杂的国家意识形态功能难以摆脱也值得光耀。没有对于军事题材的支持和创作,一个国家电影的完整性和历史记忆都将残缺。近年来,无论是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还是军事电影研究,都遭遇了相对的冷落,这显然有社会背景的因素。作为人类艺术文化呈现不可或缺的领域,军事题材的表现价值缺失是值得分析的。从绝对意义上看,历史翻云覆雨、潮流千变万化、国家改朝换代,都难免和军事行为相关,这并非是强化战事的意义,而恰恰是对和平的期望——战争和军事,实质上是实现和平或者期望和平的历史需要。

  问题必须归结到如何认知军事题材创作的本质上来。这自然有多样的认知,但如果抓住其最为关键所在,那么这一题材的创作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以为以下几点是最基本的:

  首先,军事题材电影的核心是折射政治以及社会反响——因为军事只是事件或者背景,事件背后的人所构成的政治争执和社会动荡所负担的还是人和人类,只有混合时代政治和社会人心的波折,军事的意义才会显示出生灵气息。看看不久前好莱坞电影《战马》所表现的时代风味和历史思考,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奥秘。

  其次,军事题材电影的魅力之要,首推对于英雄主义的崇敬——因为人心天然需要英雄拯救、期望自身成为盖世英豪、总有英雄的感召和幻影的拯救;但其实英雄一定是充实的、真切的人格凝聚,虚妄的所谓抗日神剧损伤的是对于英雄的期望。而显然,英雄所聚焦的大写人和人格精神,是军事题材电影具有普泛性受众接受魅力的原因所在。想想好莱坞电影《巴顿将军》 ,无论怎么评价都无法遮掩其英雄主义的本质感染力。

  第三,军事题材电影的感人魅力,肯定是对于人在军事事件中的情感翻腾的表现——没有落脚于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和对于战争的态度,军事的内涵就无法得到崇高的折射;想想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中国的《集结号》的处理,其人心人性揭示和美好人格的光辉闪现,同样具有启示性。

  最后,军事题材电影的影响力建立在军事认知的基本要素上:战争的不得已与和平期望的日常性——这是超越武力和必须要以武力寻求和平的辩证法。没有军事行为不成其为军事题材电影,但只有军事行动没有暗含的和平祈望,则其存在的意义也会有问题。最近的《斯大林格勒》就有不少启发意义。

《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丰碑

  显然,上述理性思辨仅仅是基础,还有各种可以衍生的话题。空有军事而没有魅力,光有战争而没有动人性,军事的意义淹没在事件中而不得展示等等,都无法构成完整的军事题材电影,更不用说是中国电影的高端创作。理性的思考以及评价对于创作而言十分重要,因为它能够给予目前拥有良好的创作环境、却未必完美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以新的展示平台。应该说,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曾经风行一时,对战争年代的记忆、对新中国精神的读解、对英雄主义的时代烘托、对弱小的解救和支持等,不同时期都有过脍炙人口的佳作,更有不少具有思考深度和情感力度、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中都值得夸耀和留存的优异创作。但显然,站在高端比较,与其他类型的题材相比,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却不容骄傲。限于题材的独有性却不是艺术风格的高端性的创作,对于军事题材电影而言,始终是一个需要提及的问题。

  我们还是很怀念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南征北战》 《柳堡的故事》 《小兵张嘎》 《红色娘子军》 《上甘岭》《董存瑞》 《平原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 《三进山城》 《英雄儿女》等具有鲜明时代记忆的创作,乃至于包括《侦察兵》 《闪闪的红星》等都有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到了改革开放时期, 《一个和八个》 《红高粱》等影片开启了电影创作的全新面貌,而近十年的《集结号》等电影创作让军事题材电影具有了深刻的内涵。至于八一厂的军事电影,从《地雷战》 《地道战》的鲜活年代印记到《大决战》系列波澜壮阔的规模,都使得军事题材电影具有一望而知的特色。但必须看到,撇开题材自身的确定性存在意义外,这一题材影片的优秀之作还是太少,类型标杆特征也并不明显,而能够具有超越题材或者促发题材精神深度创新的创作,更是往往会被题材自身所限制。对峙性矛盾、个人英雄的崇拜、爱恨交加的情节等等,都是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要害,前面列举的优秀影片在敌我斗争、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却都将故事落脚于比较自然的生活性情态中,这使得作品本身产生了巨大的精神性激励作用。

《集结号》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国产军事题材电影

  如今,军事题材电影遭遇市场冷落和创作枯萎的双重压力,似乎人们在和平年代缺少对军事英雄的由衷钦佩是重要的因素,但我们的创作者需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的作品是不是缺乏好莱坞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和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中那样激励人心的故事和人物?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便观众人心慵懒、回避英雄审美成为影响因素,我们又是否有责任创作出适应时代并且能够促发观众内心深处英雄情结的作品?事实上,这种坚冰完全可以打破,而风行的土豪金、白富美和《小时代》习气,也一定不是人心的全部期望。

  曼德拉去世引发了全球的怀念,原因何在?因为他是一个从推崇暴力革命到遭受监禁折磨再到推动和平和解的英雄。这里必然会触及所谓的高端精神:他是一个站在人心历史和时代期望高度上的人。处理军事题材的敏感性,也无法回避主流形态如何体现这一问题,军事题材电影一定包括了主流的意识形态,体现国家精神是军事题材电影的必然要求,但如何透过事件逻辑和人物精神境界来实现,是关键所在。时代是不可以回避的,但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者需要深层探讨自身的问题:比如铸造动人英雄能力的缺乏,比如给予人物的尊重不够,比如意识形态意义压过战争本身的纯粹性,比如人物的选择缺乏普泛性意义,比如对战争的理解过于狭隘等等。

俄罗斯军事题材电影《斯大林格勒》的主题在于呼唤和平

  军事题材的多样化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即便是在当年充满战争正义的氛围中,还有《柳堡的故事》这样表现细腻爱情的影片,有《哥俩好》这样轻松的军营娱乐喜剧,有《关连长》这样独具个性的人物表现,有《英雄儿女》这样英雄壮举和儿女情长交融的剧情,有《上甘岭》这样爱国情怀和艰苦卓绝浑然动人的创作。这值得我们如今的创作者深思。

  守住题材优势,同时突破军事战事的限制,才有可能拍摄出既具有市场价值,又具有文化价值的军事题材佳作。在2013年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时,笔者深深感动于八一厂出品的纪录片《血战长津湖》 ,想象如果这是一部剧情片,将如何表现惨烈而充满英雄主义的精神?八一厂出品的《倾城》脱颖而出,则彰显了地震题材影片中别具一格的人物塑造角度。而《老哨卡》这部影片,则表现了和平时期的特殊军事领域中不同凡响的感动。所以,关键在于破除陈俗、打破禁忌、深入人心、端正看待战争的视角、注重人心在军事题材中的特殊性,这就是这一题材的新生之路。

    (周  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