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院道观中遭遇烦恼
栏目:直笔斋
作者:聂冷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在40岁之前没有见过和尚道士。因为那一时期中国的寺庙和道观已基本上被铲除一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虽然20多岁的时候,我曾经参观过被作为历史文物特别保护下来的福州鼓山涌泉寺,但那时候那里的和尚都是景区员工为统战海外游客而假扮的。因而,我对中国和尚道士的最初认识,都不是从现实中而是从古典小说上得来的。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以及《红楼梦》里的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都算是正面形象,此外,还有《济公传》里有一个专门劫富济贫,维护世间公平正义的道济和尚,也很可爱。可在差不多同样著名的《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等更多的古典小说中,大凡写到和尚道士的形象,却往往都是乌七八糟的。例如有的和尚道士调制和贩卖春药,奸污民女民妇,有的尼姑勾引书生等等,很是骇人。

  当然,这些小说中的和尚道士形象都蒙着一层虚幻的面纱,难以令人当真看待。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之后,各地为发展旅游经济而大肆鼓励兴建寺庙和道观,同时也就涌现出了众多半路出家的和尚道士。于是,我也就得有机会见到许许多多的大小寺庙和道观,以及现实中的和尚道士了。特别是21世纪初,我受命编写一本介绍本地禅林文化的通俗读本,不得不静坐下来读了将近一年的《六祖坛经》和禅林公案语录。我读过《道德经》 《六祖坛经》和大量语录公案后,对作者的学识和精神涵养之博大和深邃感到非常敬佩。尤其是他们还创造了很多生动活泼的成语和词汇,例如:“思想” 、“思维” 、“初心” 、“正觉” 、“执著” 、“观照” 、“体验” 、“领悟” 、“悟性” 、“替身” 、“化身” 、“踊跃” 、“意境” 、“心境” 、“语境” 、“境界” 、“灵感” 、“想念” 、“微妙” 、“空寂” 、“解脱” 、“写真” 、“野狐禅” 、“不二法门” 、“立地成佛” 、“回光返照” 、“打成一片” 、“森罗万象” 、“自由自在” 、“念念不忘” 、“等量齐观” 、“水到渠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等。这些新词汇在唐以前的汉语典籍上都找不到,而在唐代以后,则首先出现在禅林和尚的语录中,继而越来越多地被世俗社会所引用。这就说明这些词汇本身就是禅林和尚们发明的。而这些词汇无疑给汉语注入了一股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使汉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情达意更加精确和生动。此外,禅林和尚们还在机锋应对中创造了歇后语这一风趣幽默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艺术;历代高僧的语录更是运用白话口语,甚至地方话写作的先驱。这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后来的白话文运动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而这也大大加深了我对一般禅林和尚的好感。可没料到后来却接连几次在寺庙里遇到烦恼。

  一次是某年在广东韶关南华寺,我参观完各个大殿后想去看看寺后的那眼所谓“灵泉” ,但不知路径,于是在祖师殿的庙廊上对一位僧人合十致礼并问道:“请问师傅,去灵泉该往哪边走? ”没料到那僧人竟极不耐烦,开口就粗暴地向我吼道:“那牌子上都写着,你眼睛瞎了吗? ! ”骂完,头也不回就走了。我顺着这僧人转头的方向一望,那走廊转角处的墙上果然钉着一块很不显眼的小牌子,想来就是指示路径的了。这僧人虽则实际上还是给我指了路,但他那粗暴无理的态度却一下就惊得我目瞪口呆——阿弥陀佛,出家人慈悲为怀,哪有这样粗暴待人的?尤其是在著名的禅宗六祖大道场里,六祖的真身尚在。这真是亵渎祖宗啊!

  另一回是在龙虎山张天师府内,我见一间偏殿内人影绰绰,便走过去想看看热闹。进了门,才发现这是几个道士专门给游客看面相的处所,有许多人正在让里面的道士给相面算命。我素来对此不感兴趣,因此转身就要离去。不料就在这时,一位道服翩翩的当代诸葛亮竟热情异常地起身向我走来,笑嘻嘻地说:“您这位客官真是大贵人啊!贫道老远就看出您的骨子里有五代富贵之相。来来来,请过来让我给您仔细瞧瞧。 ”说罢拉起我的手就把我牵到了他算命的桌子前,要细看我的前生后世。我连忙制止说自己从不信命,也不想看相;但托他的口福,成了“五代富贵之相” ,我且奉上100元薄礼,聊表谢意;我以为那道人轻松得了礼金应该会很高兴。谁知他钱倒是不客气地收了,却不仅不满意,反而一反刚才的热情,立时沉下脸来说:“我已经给你看过相了,像你这样的命相起码得给500块钱。你怎么能这样抠呢?今天不给足钱,我跟你没完! ”我只得严肃警告说:“我是你们市长的朋友。你要再纠缠不休,我就叫你们管理局领导来处理! ”那当代诸葛亮见势不妙,这才把我放了。

  这一系列不爽的庙观遭遇,使我徒添了几分佛道烦恼。我看到如今各地庙观巍巍,越建越宏大,越建越气派,真乃所谓“盛况空前” 。但是,遗憾的是在那些冠冕堂皇的和尚道士之中,却不仅再也难得见到几个像古代的禅林大师那样真正静下心来沉思默想,试图穷究天人之际,研通古今之变,修成一家之言,明了死生大事的高水平哲学家,甚至连到底有几个真正的修行人都非常值得怀疑。更别说流窜在社会上的那些连度牒和道箓都没有取得过的诡异“大师”了。

  然而,以我国信奉神怪诡秘的可悲者之众,不仅各地庙观香火兴旺,连那些诡秘地生活在社会阴暗角落里的各类“大师” ,也都能凭着他们的种种花言巧语或魔术表演而吸收不少“弟子”和吸引不少人的金钱供奉;连不少高官也在暗中趋之若鹜。

  面对如此景象,我只能怀疑,直到今天,我是否见到过真正的和尚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