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艺术赋能康养文旅与非遗传承发展
栏目:非遗
作者:丁月华 吉永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第六届博鳌国际康养文旅大会暨首届博鳌非遗传承发展大会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主题为“民族非遗、和美华夏,传承创新、融合发展”。

  中医药赋能康养文旅与非遗传承发展

  中医药富有浓郁的非遗魅力,本届大会选择了“中医药赋能康养文旅”话题,以创意非遗传承与发展,对接康养文旅的理念。受邀到会的学者着眼构筑“大健康中国、主动健康”和应对老龄化的时代需求,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提升中医药发展的愿景,到具体的机理研究范例,旗帜鲜明地倡导中医药赋能康养文旅的国际化与规范化必要性和巨量潜能,对激活非遗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医药赋能康养文旅注入了新的先导动力视野。

  艺术赋能康养文旅和非遗传承发展

  与会专家立足于数智乡村振兴背景,分析了乡村建设系统的构成与艺术赋能的可能点,并指出艺术对心理健康、福祉和康复的治疗潜力已得到广泛认可,艺术赋能康养的含义是促进个体在选择居住的社区过上有意义的且具有贡献的生活,康养文旅活动之一是“艺术+疗育”,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与交流。中国艺术乡建的目的应更高位地指向现代的乡村文化意义生产、价值认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等带动乡村发展。致力于传承中医药、针灸理疗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做法的可借鉴性如下:在非遗传承方面,可将传统医学知识融入康养体验中;文旅在地方面,可提供武术体验课程、传统中医养生体验,感受传统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艺术赋能中医药知识的具体面,如穴位图的形象化表达、历史上的医圣塑像、巫祝图、星盘非遗传承脉络图梳理、牌匾馆的匠心设计、建筑设计等,都可以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医和武术文化融合的康养效果,促进身心健康;至于创新融合方面,如将中医、武术与文旅体验有机结合,尝试西医与中医研究相结合;社区共建方面,首先要转变观念,康养不只是老年人的康养,而是全年龄段的智慧康养。老龄化社区应在追求“代际平等”的基础上,思考健康老人对社会贡献的能量继续释放,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通过举办康养文旅节庆、非遗进社区、展览等活动,非遗可成为社区居民文化共建的一个部分。

  非遗活态传承发展

  强调非遗保护过程中“原真性”及在创作中保持本土特色的重要性,针对巫溪嫁花、巫山祝由术、渝东南民间音乐、贵州凯里的“绣里淘”非遗产品等范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贵州“村超”“村BA”带火非遗文创产品,“月亮故乡母亲回家手工坊”“扶幼助老稳岗资助计划”等开启了“非遗传承+文创扶贫+振兴乡村”新模式的探索之路。

  作为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武术流派之一的梅花拳,有着文道、武道、医道之妙法,讲究修身养性、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做到文武兼备。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一是要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二是要加强非遗传承人的选拔与培养、三是要加强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四是要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品牌建设与审美经济发展

  审美是当代最大的红利,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在商业领域,审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许多品牌通过提升产品的外观、包装、广告等视觉元素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许多传统手工艺、艺术类非遗等都与审美密切相关。即使是非艺术类非遗,也可通过审美的传承和创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当代社会带来新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审美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也有所不同,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

  总之,中医药、艺术赋能康养文旅与非遗传承发展是一个可持续性探讨的话题,期待更多的有志之人加入讨论和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