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让戏剧在北方大地上绽放光彩

刘 平

  “点亮北方戏窝子”,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口号。它不仅是戏剧在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衡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参照,也是戏剧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不断发展创新的新举措。

  河北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戏窝子”,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在这片大地上,曾出现了评剧创始人之一成兆才,他一百年前创作的剧作《杨三姐告状》《花为媒》,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这里也是河北梆子的发源地,《寇准背靴》《宝莲灯》《大登殿》《钟馗嫁妹》等是其保留剧目。此外,东风豫剧团、老调剧团、丝弦剧团、杂技团、皮影剧团和话剧团等,都留下了优秀剧目。

  河北戏剧的发展得益于这里历史文化深厚,人文故事多彩。轩辕黄帝与蚩尤、荆轲刺秦王、古代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杨家将等历史典故都出自河北。还有近代历史的风起云涌,抗战故事的可歌可泣,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风雷激荡,白毛女、王二小的故事,以这些故事为素材创作的戏剧比比皆是。

  进入新的时代,舞台上也是人才辈出,河北梆子的裴艳玲,有“活钟馗”之称。后起之秀如齐花坦、许荷英、刘凤岭、吴桂云等,还有豫剧演员胡小风,评剧演员袁淑梅、张俊玲,话剧演员鲁速、孙树林、李仁堂、蒋宝英、王晓英等。他们不仅继承着老一辈戏剧艺术家的优良传统,也为戏剧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是河北戏剧发展的宝贵财富。当然,舞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剧作家的贡献,鲁速的话剧《战洪图》,张仲朋的话剧《青松岭》,孙德民的“山庄戏剧”——《懿贵妃》《班禅东行》《塞罕长歌》,陈家和的唐剧《人影》,杨舒棠的京剧《响九霄》,刘兴会的河北梆子《大都名伶》、评剧《安娥》,赵德平的戏剧《男妇女主任》,太千的话剧《鸿毛》(民营戏剧社团演出)等。这些都是河北戏剧创作发展的厚土。

  今天,河北乘改革开放之风,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及河北文联、河北剧协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各剧院从业人员干劲倍增,与时俱进,抓戏剧创作,繁荣舞台演出,进一步提升河北的戏剧质量,创河北的戏剧文化品牌,让古老的“戏窝子”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涵养河北戏曲生态

赵建新

  立足于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系统,探寻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非遗区域整体性保护的互动关系,构建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非遗区域整体性保护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戏曲在非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把“点亮北方戏窝子”这个文化品牌放到国家的文化战略中去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对河北的戏曲生态真正起到保护涵养的作用。

  首先,要对京津冀近代戏曲的发展、流变进行研究,全面探讨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京津冀地区发生、发展、兴盛和衰落的内外部原因,总结其传播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更为精准地确立京津冀近代戏曲在目前戏曲史和文化史的地位,并探讨戏曲与三地文化的历史渊源,把戏曲研究与近代的文化史、社会史紧密结合,发掘戏曲这一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学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

  其次,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传统戏曲资源的协同发展。应当统筹规划区域文化发展布局,出台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建构多元联动的区域整体性保护机制。这既能扩大戏曲的辐射范围,又能有效避免戏曲资源的同质化竞争。

  第三,应进行戏曲人才的协同培养与共享。可以成立三地戏曲人才联盟,以戏曲节庆推动人才共享,如中国戏曲文化周、京津冀京评梆戏曲汇演、京津冀戏曲票友大赛等。

  第四,应协同搭建戏曲平台。通过建立戏曲文化中心促进三地戏曲平台协同搭建,真正做到政府搭台、各行当艺术家唱戏、惠及“三地”百姓。改善和提升乡村演剧条件,充分保护利用好散落的乡村古戏台,筹措资金进行乡村演剧场所建设,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态。

  第五,要培育统一开放的区域戏曲文化市场。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共同评估体系、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和执法联防协作机制,促进区域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鼓励组建跨区域经营的现代文化企业,支持打造一批文化自有品牌,提升地区文化品牌影响力。将京津冀地区戏曲非遗的文化共性提炼出来,充分肯定各自的非遗文化个性,构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京津冀戏曲非遗的区域整体性保护机制,将使京津冀地区戏曲非遗资源真正整合起来,既从文化的根系和交流互动轨迹上增加三地人民的向心性,又充分带动区域戏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点亮北方戏窝子”添柴加火。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以大赛促繁荣促发展

付晋青

  “燕赵杯”全国戏曲票友大赛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河北省文联、省剧协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首先,该活动是在全国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热潮中,河北省举办的全国性活动,是河北省剧协在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联领导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弘扬与繁荣优秀民族戏剧文化的具体体现。

  其次,“燕赵杯”全国戏曲票友大赛给全国戏剧工作者,特别是为戏曲票友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体现了河北省文联、省剧协广泛联系并服务新文艺群体的责任意识和打造燕赵文化的品牌意识。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挖掘资源,争相打造当地的品牌活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部、北疆等地的戏剧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今天,举办“燕赵杯”全国戏曲票友大赛,是可圈可点的好事。河北是一个戏剧大省,戏剧的剧种多、剧团多、从业人员多、名家多、观众更多,打造“北方戏窝子”名副其实,此举促进、推动了我国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我衷心希望河北省剧协把这次活动做大、做强、做永久,使之成为全国性品牌活动,以此进一步扩大河北戏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青海,是一个戏剧小省,无论从剧种还是剧团,都无法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戏剧大省相比。目前,在西宁几乎看不到京剧票友们的活动。相反,一些壮大繁荣的民间业余秦腔剧团一年能演出200多场。所以,河北省举办本次大赛十分必要,可以通过大赛促进演员的演出水平,以赛带练,以赛促繁荣、促发展。

(作者系青海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加强戏剧的创新和探索

韩国庆

  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它代表着人类的文化和智慧,表达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一步推广戏剧艺术。

  第一,明确戏剧发展的关键要素。

  首先,通过多角度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培养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戏剧领军人才,鼓励中青年戏剧人才不断推陈出新,让戏剧艺术在不断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其次,利用好各种媒体平台,加强对戏剧的宣传和推广,扩大戏剧艺术的影响力、传播力,让更多群众了解、参与、贴近戏剧,亲身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

  最后,鼓励戏剧工作者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为戏剧艺术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和学习各地的戏剧艺术和文化,吸纳先进戏剧经验,积极推广本地区戏剧艺术,为戏剧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二,积极打造戏剧精品。

  其一,剧本是艺术创作的基石。要鼓励创作人才深入一线基层、反复打磨高质量剧本,才能抓住观众眼球,打造戏剧精品。

  其二,挖掘有潜力的演员。在戏剧演员的培养和选择中,要着重挑选悟性高、专业强、有扎实的表演技巧和良好舞台表现力的演员,通过搭建各类展演平台,不断提高演员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塑造角色和传达剧情。

  其三,舞台设计是戏剧精品的视觉呈现,通过舞台布景、灯光、道具等多元素的巧妙结合,营造出符合剧情需要的场景和氛围。

  随着网络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戏剧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多。作品的质量、内容的创新以及表现的形式在观众需求的变化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创新,才能更好适应时代需求引起观众共鸣。

(作者系内蒙古戏剧家协会秘书长)

 

出人出戏为中心 守正创新相结合

靳文泰

  河北戏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面对现代社会多元化需求的背景下,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河北戏剧的发展状况,把握其中的关键问题,并着力找到解决之道——即以“出人出戏为中心,守正与创新相结合”为策略。

  首先,所谓出人是要培养具有当代精神标识的演员,他们是某个剧种或地区的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人民艺术家,并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同时能够贴近时代脉搏,呈现新时代风貌。出戏是要挖掘和推广老百姓喜爱的剧目,那些能引起观众共鸣、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

  其次,在河北戏曲的传承发展中,守正是根基,创新是灵魂。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经典剧目、流派艺术和表演规范。所谓的“正”,对戏曲艺术来说,涵盖了从古至今一系列久经考验的艺术法则和约定俗成的演出形态,这其中包含历代名家塑造的唱腔风格、特定的表演规范、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剧目和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探索和坚持“正”不仅是艺术成长的源泉,也是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传统艺术,在任何时期的演变中,都需要保持那种深刻理解、融化和传承传统的“灵魂”。然而,守正并非僵化保守,而是要在充分吸收和领会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最后,河北戏曲同样需要在创新上“更上一层楼”。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单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或是技术上的改进,而应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挖掘和执行。

  第一,“立足本体”的创新。无论是剧本的框架结构,还是表演的节奏韵律,抑或是音乐舞蹈的融合,我们都应当保持对艺术本质的敬畏。

  第二,“以观众为中心”的创新。必须放眼于当前和未来的观众群体,尤其是青年一代,挖掘他们的喜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是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具有“超越他人识见”的创新。要勇于学习国内外优秀的戏曲作品,吸收它们的创新精神和成功经验,找到适合河北戏曲自身发展的新路。

  第四,源于“开阔视野”的选题创新。河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学作品,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市场经济下的伦理道德建设、老龄社会问题等,均可成为我们戏曲创作的素材。

  (作者系《中国戏剧》编辑部副主编、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