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田野大地 赋能乡村振兴
栏目:新作为
作者:战祥春  来源:中国艺术报

走进田野大地 赋能乡村振兴

——临沂市文联整体推进“文艺让乡村更美好”文艺驻村计划

文教融合,沂蒙布艺体验课

  2022年以来,山东省临沂市文联响应党中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号召,积极探索文艺走向田野大地的有效途径,整体推进文艺驻村计划,下沉工作重心,广泛凝聚乡村文艺力量,激活乡村文艺潜能,在沂蒙大地开启了共建共享文艺之美的生动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文艺驻村共建,探索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方法新途径。临沂市文联专门印发文件,召开动员会,组织所属各市级文艺家协会分别对接村居开展文艺共建,以落实“六个一”为抓手(即举办一项文艺创作展演活动、推出一批文艺创作成果、打造一个文艺传播推广阵地、培养一批乡村文艺人才、实施一批文艺培训项目、形成一个文艺特色品牌),将文艺力量、文艺成果和创作过程融入乡村,培育一批文艺特色村、示范村。其间,在闵家寨等地举办“放歌沂蒙”等30余场主题文艺演出;在兰山区启动“一个村庄的文艺盛宴”系列共建项目,因村制宜,“一个村庄的摄影展”“一个村庄的书法展”“一个村庄的音乐节”“一个村庄的清廉故事”“一个村庄的弦子戏”“一个村庄的文艺座谈会”等相继落地;在辛庄村、东李湖村等开启展览从城市展厅移步乡村的实践,将“慈孝沂蒙”孝文化摄影巨幅作品布到房前屋后,村居文化环境为之一变;在久沂庄村开展了演员海选、培训活动,建立了一支80余人的村民演员队伍,拍摄短视频150余场,通过抖音、快手推出作品300多集,总播放量两亿多;面向全市开展了“村歌嘹亮”美丽乡村原创歌曲征集、“走进沂蒙民宿——追寻记忆中的乡愁”文学采风创作等活动。

  发挥乡土艺术优势,以民艺“两创”赋彩美好生活。打造“乡村民艺馆”集群,引导民间艺人发挥自身创作、生产、馆藏或传播等不同优势,带头领办创办“非遗工坊”“民艺馆”“工作室”“直播间”和“乡村艺站”等项目,临沂市文联、市民协审核命名确认81处,有效激发了乡村民间艺术创新创造活力。其中,卞成飞民间手绣工坊项目入选文旅部“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铜拓传承人李宏光盘活闲置农家院,建立铜拓艺术工坊,吸纳近30名闲散劳动力加入铜拓传承队伍。在全市开展“民艺优选”活动,确定具有沂蒙风情、乡土特色的代表性民艺作品139项,建立了涉及剪纸等20余个类别161人的民间艺术乡村振兴工作队。组织开展“美在乡间”专题采风,举办“同心共圆中国梦”“沂蒙:多彩的土地”“花开新时代”“红色沂蒙·多彩民艺”等主题性创作展览,推出了大

  批民间艺术“两创”成果。创新举办“乡村民艺雅集”,一期一个主题,将文艺座谈会、作品展示会、培训交流会办在村里,鲜明发出“民艺报国”的倡议,并就民艺助力乡村振兴形成“十条共识”。目前已先后在兰山王家沟村、费县甘林村、高新区郭家岑石村举办三期。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品牌化志愿服务推动文艺“到乡村中去”。在临沂市文联所属文艺家协会确定文艺志愿者1200人。结合年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行动,引导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走向人民、走向田野大地,实现调查研究、采风创作和志愿服务一体联动。坚持“一协会一品牌”,培育形成了“乡村文艺大讲堂”“书法进万家”“迎新春送万福”“田园雅集”书画交流、“民艺百家进百校百村”“农民戏剧展演月”“兵学书场”沉浸式曲艺演出、“民间工艺·美丽乡村”公益培训等一批品牌项目,形成了散点广布、常态推进的志愿服务网络格局。积极落实文教融合计划,面向乡村中小学持续开展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戏剧、曲艺、魔术进校园及研学体验活动,建立“校园民艺馆”等专题文学艺术展馆10处。在全市推广幸福小镇“快乐星期天”文艺志愿服务模式,同时首批推出26辆“文艺公交先锋号”,广泛传播“文艺让生活更美好”理念,拓展了文艺志愿服务的阵地。

  推进基层文联组织建设,夯实文艺下沉基层“最后一公里”。贯彻中国文联和省文联要求,坚持市县乡村“一盘棋”,统筹乡村文联组织建设和乡村文艺阵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建立乡镇街道文联125个,村居文联(文艺工作队)813个。乡镇街道文联主席由党委宣传委员或文化站长兼任。14个县区中,兰山、罗庄、河东、莒南、沂水、费县、平邑、临沭等9个县区实现乡镇文联组织全覆盖。通过持续推进基层文联组织建设,真正打通了党的文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有效集聚了基层文艺力量,让乡村文艺人才找到了“家”,在基层文联有人揽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作者系临沂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