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看水
栏目:文化行走
作者:张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最早听说江夏,好像是从“无双黄童”这个词来的。“无双黄童”中的黄童是江夏安陆人,名叫黄香,因为博览群书,才华出众,被誉为“日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扇枕温衾,孝名远播。后来,我又了解到,江夏是古人所说“云梦泽”的一部分。“云梦泽”这个名字既浪漫,又优雅,一看就与水有关。古人关于“云梦泽”的诗文、典故实在是多,我印象最深的是汉高祖伪游云梦擒韩信,以及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名句。

  江夏在云梦泽里自然也是一片水乡泽国了,对于江夏,我一直以来就怀着这样的认识。后来,虽然到了武汉读书,我的足迹却只在武昌区里打转,好像没有专门游览过江夏。直到今年春天,我才第一次踏上江夏的土地。

  车子在江夏区穿行,仿佛无论怎么走,都会与一片湖水劈面相逢。江夏的湖泊是真多啊!一个挨着一个,就像一面面镜子镶嵌在大地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烟波浩渺,青山衬着水色,水色映着天光。这里的空气是温润的,这里的泥土是蓬松的,这里的一切似乎都透着“湿”意。据说,江夏境内有136个湖泊,水域面积占江夏区总面积的近4成。阔大的汤逊湖、秀丽的梁子湖、朴实的鲁湖,还有斧头湖、上涉湖、青菱湖、大沟湖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仪态,绝不相似,更不雷同。行走江夏,就像是闯进了一个湖泊的世界,随时都在跟湖水做着亲密交流。

  那天中午,我来到鲁湖。湖边有一条小路特别僻静,蜿蜒伸展,仿佛一直通向烟波深处。路的一边是湖水,另一边也是湖水,只有三两座石头小桥,把小路与湖岸连作一体。小路上,草木葳蕤,鲜花盛开,随着小路向前延展。在这条路上行走,就像是走进了一条画廊,又像是在赴一场春的盛宴。往左看,岸边花草掩映,屋舍俨然,那是滨湖的美丽村舍,美得像一幅油画。往右看,山色朦胧,水光接天,微风吹过,湖面荡起涟漪,那就是一幅写意的水墨了。岸边有个老者正在钓鱼,人坐在板凳上,书捧在手里面,不知道他是在钓鱼呢,还是在看书,反正悠闲无比。人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他这恐怕是钓叟之意不在鱼,而在乎享受这一片湖光山色与清净无扰的心境吧。

  这漫长的湖岸线,最能见出江夏人的艺术之心。岸边不仅有造型优美的现代化建筑,还有绵延的青山、五彩的树林、蜿蜒的栈道、静谧的村舍。这里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场所,是现代与古典融合的舞台。就只在岸边走一走,我就喜欢上鲁湖了。其实,在江夏,鲁湖并不算很大的湖,但是举目望去,依然是无边无涯啊。听当地人说,鲁湖南边是斧头湖,东边是梁子湖,它还与金水河相通,一起汇入浩浩长江。在那看不清楚的水天相接处,恐怕就是它的入江口吧。滚滚长江东逝水,面对流水,人们容易想起时间,想起历史,想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风流人物。江夏恰恰是有故事、出人才的地方。就这面前的一湖水吧,据说曾是东吴鲁肃的练兵之所。鲁肃是三国里出了名的忠厚君子,为人正直,练兵期间常常赈济贫困,因此深得百姓爱戴。为了纪念他,当地老百姓便把他练兵的这个湖泊命名为“鲁湖”。

  循着水的踪迹,我又来到江夏的金口古镇。金口的位置非常特殊,金水河纵横一百多公里,在这里汇入长江。一江碧水奔涌,两岸高山夹峙,让金口成为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冲。江夏人说:“先有金口,后有汉口。”因为金口很早就已成为水上重镇,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晋代陶渊明乘舟过金口(那时还叫涂口),留下诗篇《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宋代王十朋有“鲤鱼甲露江中渚,芦荻花浮渚上霜”的诗句,描述的正是金口八景之一的“鲤鱼撩花”。江山幸得文人助,无数诗文佐证了金口自古以来的繁华。

  金口还有个槐山矶石驳岸,依山而筑,上下三层,绵延两千七百多米,临江俯水,气势雄浑。历史上,因为槐山矶突兀江边,江中暗礁密布,船只行到此处,常常有翻覆之危,所以人们修建了这样一座石头驳岸,以方便过往船只停靠。细看驳岸上的石头,古朴的青石条上凿有巨大的石孔,那是用来捆系船缆的。石孔上磨痕累累,从中可以想见当年金口船运的忙碌,亦可感受到时光流逝、岁月沧桑。

  江夏人自豪地说“三山三水三分田,还有一分是家园”,语气中满是对故园的自豪与感恩。是的,水是江夏的特色,湖是江夏的福源。 “江夏熟,荆楚足”,浩瀚的湖水就是江夏人的聚宝盆。湖里不仅盛产草鱼、青鱼、鳜鱼、鲢鱼,还有藕、莲、茭白、藠头,当然,最著名的还数武昌鱼与大闸蟹,那是这片湖水捧出的珍馐。江夏人开门见山,推窗观水,在灵秀的山水间栖居,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又是那么妥帖。这湖水的气息,恐怕早已深深融进江夏人的骨子里了。

  行走江夏,最难忘江夏的湖水,更难忘水润的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