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在音乐美育中的作用
作者:郭华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族音乐不仅是我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民族音乐不可或缺的灿烂瑰宝。民族音乐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深厚久远的历史、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丰富璀璨的音乐成果傲然挺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在快节奏的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潮流席卷音乐市场的形势下,如何在正确把握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挥民族音乐在音乐美育中的作用,使学生体会民族音乐的艺术美感,培养其正确的审美情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想要发挥民族音乐在音乐美育中的作用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民族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民族音乐是个范畴很广的概念,传统音乐、现代音乐、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都是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广义的民族音乐涵盖了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符合中国音乐风格的所有音乐作品。从狭义上来说,民族音乐指的是符合我国传统音乐形态的音乐,也就是传统音乐。但不论民族音乐概念的范围如何,优秀的民族音乐一直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具体体现,其底蕴浑然天成、文学色彩浓厚、风格变化多样,为世界音乐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音乐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民族音乐的内容逐渐丰富,形式也日渐多样化。它从侧面反映人们生活的变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真实生活的再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以及大众的审美变化,因此,民族音乐是我国开展音乐活动以及创作音乐作品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母体音乐”。作曲家们需要积极汲取民族音乐的养分,将其精华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断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及音乐作品,为我国音乐的发展作出贡献。所以,对音乐美育来说,也需要着重关注民族音乐,将这一教育资源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民族音乐中的美育元素,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美育作用。

  挖掘民族音乐的情感美,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悟力。音乐是人们传递情绪、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民族音乐必然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情感表达是音乐的核心力量,是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表达形式,音乐的力量总是更加直接、更加有力、更能触及人的心灵。因此,在利用民族音乐进行审美教育时,可以将音乐的情感表达进行充分的诠释,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其感悟音乐的情感美。在音乐美育中,民族音乐的题材丰富,情感表达充沛而多样,可以使学生在其中体会到不同的情感美,并能够使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培养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例如,在欣赏《高山流水》时,可以感受到友人之间真挚美好的友谊,以及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及崇高追求;在学习经典古琴曲《梅花三弄》时,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赞扬和歌咏,并借物咏志,以梅花的高洁傲岸赞美品德高尚、刚正清廉的正直君子;再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等音乐表达了战争年代先辈们不屈不挠、顽强抵抗侵略,坚决捍卫祖国领土的斗争精神。即使时至今日,学生们依然可以从这些民族音乐中获得精神上的鼓舞,并将这种精神力量汇聚成新的力量,努力奋斗前行。民族音乐不仅有热血沸腾的情感因素,也有使人放松沉醉的情感体验,其情感表达多样,能使学生受到不同的情感教育,感受不同音乐的情感美。发挥民族音乐对音乐审美的作用,可以将音乐的情感表达作为重点,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可以融入自身情感,与音乐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陶冶情操、提高音乐审美素养。

  体会民族音乐的声韵美,培养学生对音乐声韵美的认知。“声”是音乐的基本表现形式,民族音乐也是通过声音展示不同音乐种类的声韵美,并将不同音乐的情感和艺术主题呈现出来,人们在欣赏音乐时,首先感兴趣的就是音乐本身发出的声音。不同的乐器,音色也截然不同,其美感自然也不尽相同,琵琶的音色清脆明亮,唢呐的音色高亢嘹亮,二胡的音色柔美圆润。当然,不容忽视的还有人的声音,不同歌者的嗓音条件不同,其带来的声韵美感也有区别。例如,演唱者在演唱《喜马拉雅》这首歌时,利用咽部的张力,舌头贴近上齿发声,利用真假声混合的音色模仿藏族语言的发音习惯,用藏式的音腔还原藏族民歌独特的声韵色彩;《春之舞》这首歌曲对演唱者的要求较高,曲子多处出现“着”这一词语,“风吹着”“跳跃着”“花笑着”等,要求演唱者处理好字的发音,提前发出“着”的音,同时表达出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活力氛围以及音乐中喜悦愉快的情感,传递民族音乐的声音美;古筝曲《高山流水》将绵延不断的音色连贯起来,感受古筝音色如细水长流般的柔和之美;琵琶曲《十面埋伏》展示了琵琶音色清脆、响亮、有爆发力的音色特点。因此,民族音乐中各类音乐的不同音色都有不同的韵味、不同的美感。因此,进行音乐美育时,可以使学生分析不同音乐作品的音色特点,掌握不同乐曲的音色特征,了解不同歌者的嗓音特质,当学生在听到不同的民族音乐艺术作品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音乐所代表的地域、民族的特点,了解民族音乐的多元美以及个性美。

  感悟民族音乐的词韵美,培养学生对音乐词句美的理解能力。汉字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凝练的结晶,本身就有独具特色的审美韵味,能体现独特的意境美和意象美,民族音乐有丰富的题材,但哪种题材都需要通过汉字的组合来传情达意,民族音乐的歌词不仅在遣词造句上要符合语言运用的规律,还需要对仗工整、押韵。在音乐美育中,将民族音乐的词韵美融入其中,能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深厚底蕴,理解音乐传达的延伸意义,感悟音乐的艺术美。在“词句”上下功夫是民族音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例如,《青花瓷》中将词语进行重新组合搭配,创造出新颖而又引人深思的意境,曲中的“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将中国水墨画的传统晕染技法运用到歌词中,传神地运用“打捞”来点明终究是一场空的寂寥结局,一个“晕”字将音乐中静态的画面变为了充满动态美的连贯场景,更是将音乐中人物的情感刻画得细腻出神,将一场邂逅、一段不言自明的美好情感、一种令人沉醉的感觉展示得淋漓尽致;“天青色等烟雨”这句词打乱了原本的词序,以错位的词序展现其丰富的情感张力,这首中国风音乐将字词进行解构并再次创作,使歌词灵动而富有意境美,深入分析就能从中获得超越歌词本身的审美愉悦。因此,民族音乐是极具词韵美的,在音乐美育中展示民族音乐的词韵美,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习不同音乐的歌词结构、韵脚等的不同之处,分析歌词的内在含义,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种类繁多,曲目更是不胜枚举。从古至今,我国音乐创作者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这些音乐在曲式结构、节奏韵律、演唱方式、歌词构成等方面都表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以及艺术美感,在音乐美育中注重发挥民族音乐的力量,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美学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学习民族音乐,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的情感表达、声韵美以及词韵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艺术文化,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辨别音乐的优劣性,更好地培养其音乐审美情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