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月:深情演绎舞剧《张骞》中的血色浪漫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孙秋月在舞剧《张骞》中饰演匈奴女 张学军 摄

  “持节出塞,凿空西域”,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为故事背景创作的历史题材舞剧《张骞》日前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作为“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受邀剧目之一,这部由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创作、排演的原创历史舞剧,剧情荡气回肠、跌宕起伏,舞蹈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也受到观众好评。

  舞剧《张骞》别具匠心地以“节杖”串联起整个故事,分为“授节”“守节”“传节”“使节”四幕,讲述了张骞持汉武帝所授之节杖,率领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冒风雪顶酷暑穿大漠,历经十多年的艰难坎坷,终不辱使命,打通中原通往西域道路的故事。在舞剧《张骞》导演邢时苗看来,“‘行走’贯穿了全剧的始终,张骞一行人在茫茫大漠、高山峻岭中苦苦跋涉,历经十余年的沧桑岁月,终于走出了一条沟通之路、交流之路。这部舞剧不仅融合了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等多种舞蹈类型,在舞台设计上,为了传递‘行走’的理念,更是打破传统平面舞台,设计了由弧坡和斜坡构成的异面舞台,更加凸显出张骞出使西域的无比艰辛。”

  这部舞剧尤为注重对剧中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心灵的刻画,这样的创作手法不仅赋予舞剧人物丰富的内涵,也使历史人物具备当代气质。如剧中着力塑造的女性形象——匈奴女也是可圈可点,在《史记》中仅用4字“与妻,有子”提及。而在这部剧中,匈奴女与张骞的爱情浓墨重彩予以表现。饰演匈奴女的孙秋月继原创舞剧《曹雪芹》之后再度饰演妻子的角色,在舞剧《张骞》中,孙秋月饰演的匈奴公主,在张骞被迫待在匈奴的十几年间,一直陪伴他,是一个很有大爱的妻子形象。孙秋月表示,与《曹雪芹》中的妻子角色相比,匈奴公主的舞蹈则更加有野性,大开大合,也更为独特。

  从匈奴女初遇张骞被狼群袭击,到与张骞挥泪告别,再到身负箭伤,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了张骞怀中,在一身红衣的孙秋月的演绎下,借助一方红巾挖掘出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也为观众讲述了千年前荒凉大漠中的一段血色浪漫。正如有专家所评论,“这一抹红色赋予剧中人物当代气质,让观众对这样一位在史册中不曾拥有姓名的匈奴女肃然起敬。”

  孙秋月谈道,“在舞剧《曹雪芹》中,我的舞段比较柔美细腻,而匈奴女这个角色的性格泼辣果敢,虽然面对张骞是温柔的,但是当张骞要回到中原的时候,那种‘野性’就会释放出来。”由于剧中的舞台设计很特别,对舞蹈演员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孙秋月表示,“这部舞剧中有很多激烈的舞蹈动作,我需要在将近45度的斜坡上表现,站在这个巨大的斜坡上面保持平衡难度是很大的,更别说跳舞了,阻力和动作的发力都与平地不同,控制起来很难,因此对于舞蹈演员来讲,都是硬桥硬马,很考验基本功。”

  舞剧中,张骞和匈奴女的几段双人舞令人感动。特别是剧中张骞寻找机会出逃的时候,爱了他9年的匈奴女拿出匕首威胁张骞,可他依然义无反顾地执意出走,去完成肩负的使命。最后,匈奴女被这种大爱感动,把节杖交还给张骞。这段双人舞优美的肢体动作和激烈的内心戏表达,都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剧中,女主角匈奴女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孙秋月能一直保持这么好的状态,付出了很多,为艺术尽心竭力,令人敬佩。”文艺评论家汪守德在看过《张骞》后如此评价。

  “优秀舞者所需要的不仅是肢体,更需要敏锐的感知力,在舞台表演过程中,不仅要在肢体运用上精益求精,更在微小的细节上力求尽善尽美。”2021年,孙秋月通过舞剧《张骞》的演出重回大众视野,在这之前她曾因生育短暂告别舞台。《张骞》这部剧的艰苦排练过程,让她找回了曾经的状态,“年轻时在肢体表达方面更有优势,但是经过生活的沉淀和人生的历练,回归舞台后会寻找另外一种答案——表达情感更为丰富和自然了,不需要做更多的预设,就能更快地进入角色中,也经常会觉得演起来更加过瘾。”刚刚演过《张骞》,孙秋月又在向新的角色靠拢,她透露下一部将会是一个“大女主”的舞剧,为此她要储备更多的能量,希望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大的惊喜。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