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作者:谢姿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还包括瑶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侗族等诸多民族,各少数民族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种类的音乐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之一,对于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还包括瑶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侗族等诸多民族,各少数民族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种类的音乐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之一,对于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在其境内居住着壮族、回族、仡佬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这让广西壮族自治区成为各种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样化文化区域。在多样化文化的影响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产生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其中仅有记载的民族民间音乐就有一百多种,各种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

  第一,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最早关于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在刘向编纂的《说苑》中记载了“越人歌”;广西地区最早关于曲艺的文字记载同样可以上溯到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册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时曾“以词曲千七百木赐之”;近代以来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作出最大贡献的是壮族音乐家范西姆,他发掘的“三顿欢”和“嘎三锁”等民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范西姆的带领下,黄依兰、黄乃班、梁秋冬等一大批高素质的民族音乐歌手相继涌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三十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壮族民歌最为著名,具有较高的艺术内涵,随着多年的发展和传唱,壮族民歌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二,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拥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壮族作为一个勤劳质朴、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歌为伴,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对歌”传统。壮族民歌以山歌、小调以及风俗歌为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的反映历史故事或传统民族风俗,有的描写劳动生活或歌唱爱情,旋律欢快流畅、优美丰富。这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为我们展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并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当地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体裁新颖、内容丰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音乐拥有较多的体裁,根据民族划分,盘王歌是瑶族祭祀盘王的歌曲,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多声部混合合唱歌曲,嘹歌是壮族歌曲的一种形式,彝族铜鼓歌是那坡县彝族祭祀铜鼓时唱的歌,歌圩是壮族传统的联欢会歌唱活动……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民族音乐共同构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丰富的音乐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为乡村地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前往大城市工作,导致当地少数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得不到有效传承,这对于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阻碍作用。

  一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土壤遭到了破坏。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民风民俗当中,但近年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发展趋于缓慢;亦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更多少数民族群众开始以汉语作为自己的生活语言,尤其是如今的一些少数民族青少年,日常生活完全以汉语普通话为主,基本不会说本民族的传统语言,这就导致以少数民族特有语言为载体的民族音乐,失去了传唱发展的广袤土壤。此外,只有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获得更加深入的发展,但由于广西部分城市地区在发展当地经济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环境的保护,导致原生态的民族音乐失去继续生存发展的土壤,很难得到有效传承。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音乐的传承。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的有效传播,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获取更多自己想要了解的资讯信息,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层出不穷,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接触到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不同的音乐种类,在众多良莠不齐音乐资源的冲击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音乐日趋小众,很多作品都被埋没在网络深处,无人问津。

  科学合理保护、开发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处于逐渐失传的困难处境。因此,如今当务之急就是科学、合理地加强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就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而言,要坚持保护为先,抢救第一。首先,要加强对于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存土壤的保护。一是要加强政府的参与扶持力度。相关地区政府要制定实施计划性的保护措施,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等形式,加强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此同时,还可以制定关于保护和规范民族音乐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对当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有针对性地保护。二是要加强对于涉及壮族民歌、彝族铜鼓歌等的民族音乐文化著作的翻译和整理,建立健全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数据库,以便民众随时查阅翻看。其次,要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关内容引入当地课堂教育当中。要想进一步推动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在教育上下功夫,当地教育部门要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纳入壮族山歌、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用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熏陶学生,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除此之外,学校还可通过组建民歌合唱团、开展民族音乐演唱会的形式来不断加深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第二小学组建的“银朵雷尼”壮族童声合唱团在经过一系列专业训练之后,代表当地参加了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中国原生民歌展演,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当地青少年对于壮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而且有效保护了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当地高校也要加大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重视,在音乐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增加传统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增添民族音乐理论课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民族音乐律法,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获得更多的民族音乐知识。最后,要加强对民族音乐传承人的保护。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要想获得更加深入的保护和发展,必须从人才身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加强对于民族音乐传承人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置奖金、赞助金的形式为民族音乐传承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免除其后顾之忧,从而保障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当中去。另一方面,要能够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扩大化传播,打破当地音乐文化口口相传和家族传承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让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入大众视野,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吸引更多人传承和保护当地民族音乐文化。

  其二,就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而言,要坚持创新发展、科学利用。首先,要加强创新,不断推出新作品。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想有效开发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就必须提高创新力度,要在原有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充分考虑和研究其时代价值,摒弃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根据时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创新精神: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邀请著名词曲作家到当地采风创作,例如,以壮族嘹歌闻名的平果县通过邀请范西姆、莫军生、左江月等民族音乐家,创作出了《百年嘹歌唱春天》《把月亮喊出来》等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使得平果县壮族嘹歌在广西的原创民歌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通过先进的工艺技术制作具有良好音乐效果的民族音乐乐器工具,以此来不断加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舞台表演效果。此外,当地还可以通过扶持本地年轻音乐人成立本土乐队,鼓励其创造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相结合的、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新型歌曲,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当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次,综合应用各项文化传播平台,推介广西地区民族音乐文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从业者可以加强对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抖音、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的综合运用,从而不断拓展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例如,可以通过“刘三姐”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专门性的民族音乐故事,制作宣传壮族民歌和广西山水美景的纪录片,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的宣传和造势,将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介绍到全国各地。其三,坚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音乐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相关政府部门要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构建专门性的民族音乐开发团队,通过大力发展广西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特色旅游产业,复兴当地的“吃新节”“歌圩节”“分龙节”“唱哈节”等传统民族节日,通过当地仡佬族、苗族、彝族、京族、毛南族、仫佬族等独特的民族音乐表演和歌舞魅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往旅游参观。将民族音乐的有关内容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当中,不仅能够促进广西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强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十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加强保护和开发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充分挖掘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民族音乐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力,有效推动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河池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