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栏目:新思享
作者:赵东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本质要求,更彰显出具有宏大气魄的历史愿景,也是催人奋进的前进号角。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论述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因此,我认为,从我国国情出发,全面把握和构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关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致力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历几十年奋斗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有两个特色,一是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障。此后,经过“四个现代化”、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的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越来越清晰。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全面论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重要特征和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论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借鉴。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党的中心任务,立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局。要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作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还要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文化行业的领军人才,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踏上新征程,构建新时代的中国话语体系,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所有强大的文化都有崇高灵魂,马克思主义正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崇高灵魂。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的温度、温情和常识、常理、常情焕发出强大的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在道不远人中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中使高远的文化理想走进普通大众的心里,从而在思想上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讲好讲深讲实中国故事、深圳故事,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号召,这与5年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相比,用词由“坚定”到“推进”、由“推动”到“铸就”,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新增了“文化自强”的意涵,形成“文化自信自强”新的话语方式。文化自信,意味着文化、文艺工作者自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持高度信心,相信优秀作品能够成为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而文化自强既秉持着文化自信,又指向更高层级的要求,文艺工作者应当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奋发图强、笃行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向,反映的是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前进趋势。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紧密交融,汇聚成推动文化、文艺发展的新动力或新路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对文化、文艺事业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赋予文化、文艺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记“国之大者”、坚守人民立场,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状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也才能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丰厚滋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将新时代创新创造的精品力作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源泉。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朵雪花的故事,以中国式的空灵与浪漫演绎了“和而不同”和“天下一家”,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的设计来源于中国熊猫和中国灯笼,以及冬奥闭幕折柳寄情等,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建成中国国家版本馆,高标准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从《唐宫夜宴》到《国家宝藏》《只此青绿》等,在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领域形成了蓬勃的创造力,用时尚的形式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表现为国风国潮国货的兴起。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之花,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土壤,离不开世道人心的阳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其间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文化、文艺发展更加自觉地倾听时代召唤,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密切文艺与人民生活的血脉联系,在健全创作体系中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觉醒年代》《山海情》《深海》《功勋》等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力作,就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如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的好作品,能够照亮世道、温暖人心,从而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相契合,以再造文化辉煌行进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征程中。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和“和合”的文化底蕴,更有着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以来,党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重视以中国的文明智慧服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国际胸怀与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文化发展、文艺创作与传播既要扎根本土、做好传承、推进创新,更要面向世界、展现中国、传播文化,在全球治理走向善治、化文明冲突为文明互鉴与价值共享中自觉担当使命任务。

  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论述,把它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文艺的重要遵循,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铸就新的辉煌。

  (作者系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