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摘登(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小人物的光影也动人

刘永昶(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市影协副主席)

  文艺作品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求创作者必须有着责任在我的主体自觉意识,以坚定的立场和饱满的激情,弘扬传统、拥抱时代,生产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也要求创作者必须有着清晰明确的受众定位意识,“可信”是让受众信任中国,“可爱”是让受众喜欢中国,“可敬”是让受众尊重中国。只有创作主体和受众心灵契合,才能展开中国故事的文本旅行,才能实现中国声音的名扬四海。

  与伟大人物、英雄人物的塑造相比,因为不太会有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距离,电影之于小人物的塑造往往更能打动人们的心灵。当下中国电影银幕上的小人物,一类是为服务于时代主题而呈现,比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这一系列集锦式电影中那些踩着时代节拍、或是为时代奉献的小人物,构成了光彩熠熠的主旋律叙事的亮色;另一类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芸芸众生,比如《无名之辈》《生活万岁》《人生大事》《雄狮少年》等影片中形态各异、真实可触的小人物,汇集成了色彩斑斓的多元化叙事底色。

  有亮色,也有底色,才是这个世界最本真的色彩。小人物是一面面可以照见人们自身的镜子,受众可以从中感受流水的烟火日常,可以咀嚼人生的喜怒哀乐;小人物也是一扇扇可以看见世间万象的窗口,受众可以借此认识或者思考生活的问题,看似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的的确确是老百姓的心之所系,也最能触发心灵共鸣。小人物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问题,小人物的光影实际是人类在广袤现实中前行的集体侧影。

 

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王海波(江苏广电总台影视频道总监、江苏省评协理事)

  2021年11月,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一年来中国电影发展有哪些新风向?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在这一过程中,长三角地区能做什么?文艺评论能做什么?主流媒体和传播平台又能做什么?

  经过改革开放、院线制探索实践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电影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一是中国电影始终以“在场”的姿态,推出了一系列新主流大片。二是中国电影工业化天花板不断抬高。三是国产电影挑起票房大梁,影史票房前十影片全部诞生在这十年间。四是中国电影银幕数突破8万块,位列全球第一。五是中国电影积极拥抱互联网,互联网已全面渗透到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六是中国电影在管理、立法、规划以及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为文艺评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电影强国,也对文艺评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由此,我所在的江苏影视频道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立足移动端,面向全国市场,策划推出融屏电影栏目《光影世界》;二是重点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三是倾力打造荔枝观影团;四是开设电视影院,致力推动专业评论与大众评论、大屏与小屏、线上与线下以及电影与电视多维互动。当前,我们从电影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出发,正在策划推进“我和电影这十年”主题策划。与电影从业人员接触得越多,对行业了解得越深,越加坚信中国电影的广阔前景与美好未来。

 

巨变下电影的理性投资与人才养成

杨劲松(一级编剧、中国影协会员)

  新时代十年中国电影生态有几大变化:一是产业链条完整化,数字科技促进了电影工业发展,数字经济消费形成了全国院线票房高峰,使得中国电影有了前所未有的票房评估体系,电影成为市场潜能巨大、消费选择自由的文化产品;二是金融信用干预,资本的野蛮生长自发地侵占了中国电影产业,形成了中国电影投资的多样化;三是法规体系孕育,《中国电影促进法》颁布以来,如何将科技进一步参与产业可转化法规体系的规范实施,有待未来实践。

  除了清醒认识这些变化,长三角电影发展更应重视电影青年人才养成与新导演影片的理性投资。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用300万元制作的《云霄之上》聚焦浙西南革命精神图谱,完成了虚构叙事创作,继承了《柳堡的故事》《一个和八个》等中国诗意战争片留下的艺术财富,体现出的创作才华与诚实的制作态度,给了电影投资者市场回收的信心。

  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建立于不断实践中的人才养成。人才需要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电影作为重资产的文艺作品形态更依赖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中国电影产业已从国企电影厂顶梁支柱渐变成民营电影公司的花团锦簇,电影教育事业也从北京电影学院一家独大发展到全国各地电影学院遍地开花,但低成本的学院派风格的青年电影却渐渐消失。中国电影院线与投资市场的严峻现实,使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青年艺术电影,成为真正的产业先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