荏苒时光里的琅琅书声
作者:冯梦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天渐渐转凉,深圳秋天的燥意里清风徐徐吹来。我走进宝安松岗沙浦社区一处古朴幽静的地方,这里伫立着一座屋宇宏大、式样典雅的古建筑。触摸那爬满院墙的暗红色苔痕,门柱、匾额上剥落而隐约可见的字迹,这座建筑所历经的岁月风霜赫然入目。

  这是位于沙浦二村的进士第,是深圳罕见的一座现存进士第古建筑,于清嘉庆十三年( 1808年)由进士蔡学元所建。此为二进四开间的府第式建筑,门额以细砂石岩为底料,配以淡黄底色,阳刻“进士第”三个大字,字体浑圆流畅。

  推开厚实的朱漆大门,我似乎闻到了那来自远古的纸墨味和书香气。

  查阅资料方知,深圳自明万历元年(1573年)析出东莞、立新安县以来,有了县一级的行政管理,官府和民间纷纷兴学宫,办书院,从此人文蔚起,中举人、登进士者,不时有之。沙浦的蔡氏家族就是当中杰出的代表,蔡珍、蔡学元父子曾为地方教育作出过杰出贡献。

  查考蔡家先世,宋绍兴年间,有蔡安与李氏夫妇,原籍福建汀州,迁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又迁徙东莞塘下,为东莞、深圳蔡氏一世始祖;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世祖蔡法俊迁居宝安沙浦村,为该村开基祖先。

  自蔡法俊建立沙浦村以来,蔡氏家声日盛,至清代更是冠缨相连,人才辈出。据《新安县志·人物志·行谊》载:“蔡珍,字席聘,沙浦人。积学能文,屡试高等,学使深器之;而谦光庞德,邑中尤所共仰。”蔡珍是个勤奋好学、知识广博之士,屡次参加各级会试均出类拔萃,深得朝野官员和乡人器重。又因为人谦虚品德高尚,在新安县方圆百里无不得到大家的尊敬。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蔡珍以《诗经》中丙子科举人,后在新安县南头城著名的文岗书院掌教十多年。由于他学识渊博,教育得法,许多优秀学生锻造成器,其中最引以为豪的是他的二子蔡学元。蔡珍家教极严,既以身作则,又把手言传。蔡学元3岁便能背诵诗文,幼时的聪明与勤敏备受乡邻称赞,随着年岁增长,学问大有长进。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蔡学元领乡荐(乡试中举)。并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吴信中榜第三甲,授咸安宫汉学教习,任肇庆府教授,调潮州府教授。“教授”是府(地区级建制)里管理全府教育和课试的官员。蔡学元成了沙浦村数百年来取得学位最高、最有地位的人。

  蔡学元登榜进士后荣归故里,于村南蔡氏祖祠西侧建“进士第”。沙浦学风愈盛,成为一个文化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古村。蔡学元去世后,由蔡氏后人遵其嘱葬在村后小山坡上,如今已无迹可寻。但他与其父颇深的文化造诣和毕生对学子的谆谆教诲留存,为地方教育呕心沥血,让世人永远怀念。

  斯人已逝,进士第虽饱经风雨,但浩然之气犹在。那明煦的阳光固执地透过瓦片的隙缝,照拂这个曾经风光无限、蔡氏引以为豪的“进士第”。

  百年来,随着历史的演变,书院经历了几度废兴,屡有改易,如今大致保留了往昔状貌。2018年,松岗街道投入500多万元对此进行了较大规模整修,虽然书院内的厅堂屋舍还是因年深月久而略显苍凉,但修葺后的院落相较从前可谓“旧貌换新颜”。

  如今,踏着院内青砖石地,看着粉墙玄瓦,里面一派肃静。正堂供奉着蔡学元的仿铜全身塑像。“师至圣传道授业,法先贤明德储身”,一副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对联镌刻于两旁。见证传道授业历史的墙壁上,更是醒目地嵌着“进士”二字。

  驻足深思。遥想当年这里的先生与学生,摇头晃脑,吟诵诗文歌赋的书生意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蔡老先生以这样的治学态度要求学子。“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这是辛弃疾在悼朱熹文章中的心声,我想,蔡老先生的一生也是如此。

  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当读书成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必需品,这里早已成为松岗的一方文化沃野。2020年,松岗街道对进士第进行文化布展,依据史料,还原了蔡学元进士的人物雕像、教学读书场景和科举文化展室,设置金榜题名打卡点,吸引人们来这里感受沧桑历史。2022年,进士第成了松岗长青老龄大学教学点,定期开设传统文化讲座,文化气息更加浓郁。沙浦社区在进士第引入“魅力汉字”硬笔书法学习、“浓淡相宜”国画教学等传统文化课程,今日老师化身昔日夫子,谆谆教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时光流逝,进士第在朦胧月色中渐行渐远。百年,春秋变换,朝代更替,唯莘莘学子、老师夫子在此汇聚。百年,进士第,一种灵魂,沧海桑田,人已逝,花已凋,不变的是浓荫拥着的华夏文化教育精神,在昏暗中照亮一方水土的百年庭院。不变的是荏苒时光里的琅琅书声,从古到今,悠悠百年。

  (作者系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时代湾区”专栏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