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放鹰人成为鹰艺人的生活蜕变
栏目:图行天下
作者:刘均峰 图/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2年7月22日吕高燕在鹰基地表演挑鹰过桥

  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

  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

  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

  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却一半余一半。

  明末诗人吴嘉纪的这首《捉鱼行》把鱼鹰捕鱼的过程描写得活灵活现。古诗词中提到的鸬鹚,就是大家俗称的鱼鹰,微山湖的渔民放鹰捕鱼已有数百年历史。湖上约有3000余名放鹰人,微山岛上也有100余人,多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放鹰家族。

  吕高燕就是微山湖上的一名放鹰人。作为微山湖微山岛吕庄吕氏放鹰第7代放鹰人,笔者与其相识、相知缘于2009年的一次摄影活动中的偶遇。此后,每年不同季节我都要拍摄他的鱼鹰捕鱼及鹰艺表演,至今14年之久。作为好友,也目睹了他从一名湖上渔猎的放鹰人,逐渐转变成鱼鹰文化的表演艺人。

  吕高燕小的时候就跟父亲习得放鹰捕鱼的本领,40多岁年纪,跟鱼鹰朝夕相处已有30多年,是湖上为数不多的放鹰传承人。因为固守着父辈传下来的湖上放鹰的技艺,全家靠他一个人放鹰维持生活,收入微薄,全家5口人住在三间陈旧的瓦房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当下,微山湖上的放鹰人后代子女多数不愿从事这种又脏又累的行业,这一极富特色的渔猎生活文化形式也正面临着消失。

2010年2月吕高燕在鹰基地喂鹰

  作为一名痴迷于宣传与守护家乡渔湖文化的摄影者,笔者在与吕高燕认识之后,联系有关人士为他家勤学奋进的孩子提供了适当助学帮助,过年节时有时会送去点米面,暂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精准扶贫,是当前社会的主旋律。笔者以为只有发掘这种特色文化的经济价值,才能有效解决像吕高燕这样湖上放鹰人的窘境,让湖上文化的坚守者通过文化脱贫,获得有尊严的生活。

  笔者把拍摄他的荷塘鹰舟照片做成大的宣传牌,放在微山岛荷园旅游景点门口,吸引来岛上旅游和摄影人的目光。吕高艳寻找了几个微山湖渔民用的“风兜子”,也就是简易帆船的帆,放到景点小木船上,拍摄荷塘帆影,又约定几家渔民捕捞场所,作为实景拍摄地。并将他表演鹰猎的活动地点取名为“微山湖鹰文化摄影基地”,注册“微山湖高燕摄影俱乐部”,合法经营。目前,他的拍摄基地在微山岛荷园也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他也由原来的放鹰人,逐渐成为旅游景点上的专业鱼鹰表演者。来到“微山湖鹰文化摄影基地”,我们可以欣赏到这样的场景:放鹰人把满载鱼鹰的鹰排子划出荷塘苇荡,然后用一根特制的木杆,把鱼鹰从鹰架子上一只一只挑起来放入水中,口中不断吆喝出各种口令,配合着木杆敲击船身发出的不同节奏的声响,指挥鱼鹰们随时下潜上浮调整位置,追逐鱼类,不时有鱼鹰把捕获的鱼儿送上来……这种仪式感极强的传统文化活动表演,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摄影。观众由当初每天接待的几十人、几百人,到旅游旺季几千人;日出日落还要专门为摄影人准备专场表演。

  现在,吕高燕的经济收入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他把房子翻盖一新,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二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儿子也上初中了,家里条件有了明显改变。他准备把鹰文化摄影基地扩大规模,增加岛上民俗项目,更好地为摄影人、游客服务。

2020年吕高燕放鹰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