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瑶族长鼓舞的文化传承与传播
栏目:视线
作者:蒙妍  来源:中国艺术报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世代相传的极具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舞蹈文化艺术。长鼓通常由整棵鸡桐木挖空而成,器型较大,鼓身色彩鲜艳亮丽,制作工艺繁琐,演跳时,用红绸分别系住长鼓的两端和中间,两个成年男子并排将红绸挂在脖子上,长鼓垂于腰前,随着舞蹈的节奏且击鼓且舞蹈,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深厚的民族底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瑶族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一些老艺人还执着于祭祀性舞蹈不能随意更改、不能外传的祖制,令长鼓舞呈现出人员老龄化、套数失传等逐渐凋零的趋势。在全媒体时代,跨越了时空限制的新媒体让信息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新媒体为基础构建的互联网全媒体传播网改变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方式,瑶族长鼓舞相应地也应该充分加入全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路径,以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利用多种媒介、多种形式广为传播,让瑶族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在民众与社会的积极参与中获得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建立更为完整的人才队伍和保护机制,达到既保护传承又广为传播的效果。

  网络主流媒体为大众宣传打下基础

  在全媒体时代传承长鼓舞等非遗遗产,绝不仅仅是少数传承人或传承基地的事,而应该是当地主流媒体与大众合力参与共建的集体事业。其中,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格局中的支持与引导至关重要。从技术应用层面、社会关系层面去理解全媒体概念,便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全新媒体生态。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连接来获取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服务,其中起步最早、影响力最大的便是以主流门户网站、各大视频网站为代表的网络主流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主流媒体的信息支持与舆论引导,离不开主流媒体因时、因地制宜,积极推动和营造长鼓舞传承传播的良好条件。在全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职业生产团队也相应进行了转型发展。官方媒体职业人员制作并上传发布在网络上的信息成为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生产内容。

  以长鼓舞的主要流传地之一广西富川为例,这里群山环抱,交通不便,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了当地文化的跨区域传播能力。长鼓舞作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富川瑶族人民身份认同的历史凭证和文化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虽然早在2008年,富川长鼓舞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富川地形闭塞、交通不便、经费不足等原因,富川长鼓舞利用传统媒体进行的发展和传播都很受制约。近年来,当地宣传与教育部门抓住全媒体发展机遇,转变宣传与传播思路,在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播、传承上加大了新媒体方面的投入,从网络主流媒介层面开始重视对长鼓舞等民俗文化的传播。如广西富川及其周边几个乡镇的官方网站上,当地媒体积极对长鼓舞展开宣传:富川瑶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官方首页上,标题背后的背景图片之一正是当地艺人进行长鼓舞演出的情形;在“部门动态”一栏,由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三小学举办的小学生长鼓舞比赛作为富川瑶族自治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深化民族文化宣传的一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在官方网站上。在当地的重要民族节日盘王节、“三月三”和春节期间,对长鼓舞还会特别进行相关的报道,通过视频和专题节目展现长鼓的制作工艺,以及它独特的融歌、舞、奏于一体的表演方式,让长鼓舞成为瑶族特有的文化名片。这类信息主要聚焦在传统媒体主导的社会新闻领域,创作者通过专业视角规划整个事件,既担任传统媒体专业人也担任新媒体领域探索者,形成了新媒体新闻区别于传统媒体新闻的独特形式。

  移动通信媒体拓展艺人传承路径

  传承人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继续走向未来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年轻一代担负着文化独特性和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职责。因此,重视传承人的信息接受是在全媒体格局中传承与传播长鼓舞的重中之重。得益于我国的基础移动设施在乡村的高普及率,包括手机视频、手机期刊、手机游戏、手机直播等内容的移动通信媒体都是青年一代每天必读必听的内容。这些移动通信媒体上的信息以海量的信息容量、快速反馈的速度、互动沉浸的体验感以及多媒体的视觉享受等特点,极大地影响着青年人的生活。

  在传承人授艺教育方面,虽然当地政府将长鼓舞作为必修课列入了当地学生的课表,但学校仅在需要外出表演时才会请传承基地的老艺人来教学;而长鼓舞蹈本身动作繁杂且学习耗时较长,许多年轻打工者又在外务工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学习,民俗文化教育的力度也不够大。在缺少经费支持的条件下,当地有关部门也很难推出扶持、培养传承人的措施。因此通过移动通信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提升青年人对长鼓舞的好感与兴趣,从而培养一批潜在传承人,是全媒体时代继承人培养的新方法新路径。通过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移动通信媒体平台,当地文化传承基地与老艺人积极展开长鼓舞的在线网络教学,号召本地乃至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移动网络媒介学习瑶族长鼓舞。老艺人们将长鼓舞的舞蹈套路动作进行挖掘与整理,再把简单而准确的动作元素、动作韵律提炼形成易懂的教学视频并上传到相应的移动平台,年轻人们可以人人学、天天跳,这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网络环境为依托,形成相应的辐射面,以达到扩大传统民族文化的实际影响力,培养潜在传承人的目的。这种教学实践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对长鼓舞长期以来的当面亲手传授的传承模式,可谓是一场革命性的教育探索实践。

  自媒体为民间传播注入新活力

  随着内容生产技术的低门槛化与移动互联网的提速和普及,全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与传播者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大量非专业的用户生成人群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与信息分享平台上发布的内容朴实自然,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草根性、个性化及随意性等特点,为长鼓舞的推广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鼓舞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一大突出问题,便是实际参与人数少,参与性弱,民众热情普遍不高。尽管当地政府大力宣传这项传统技艺,并在学校中开展了相关课程学习,但一般民众对长鼓舞的接触与了解仅限于传统节日中短暂、偶然的接触,没有深入耳濡目染。这也是单向度的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深度与持续性上的缺陷,而自媒体的发力使得民间艺术获得了新的活力。以抖音平台上的自媒体信息为例,两广地区的民间传统艺术爱好者“小敏哥”“贺鸣云天”都发布了长鼓舞的表演视频,钢琴博主“赵锦教钢琴”展示了瑶族长鼓舞音乐的钢琴演奏,舞蹈团体“单色舞蹈”发布了中国舞进修班学员的原创舞蹈《瑶族——长鼓舞》,歌颂蓝靛瑶女子在劳动中的质朴之美、纯真之美;健身爱好者“赵家七妹”将长鼓舞与社区广场舞结合起来,发布了自编的长鼓操视频……在全媒体时代,由网络自媒体自发制作并传播的信息既能引导人们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统,还可以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其中,真正让这项来自民间的传统技艺回到民间去,在更广泛的民间土壤中汲取营养,焕发出新的活力。

  综上,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非专业用户内容生产等为基础的网络主流媒体为瑶族长鼓舞的大众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移动通信媒体也推动了传承方式的智能化升级,引发了传统民族艺术的高效率传播,并借助自媒体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与内在活力。

  (作者系梧州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桂东南民间戏曲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