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书法美育之“乖”
——从“启功先生与美育”学术研讨会说开去
栏目:书谈
作者:本报记者 杨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95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汉语现象论从》学术讨论会”。会议结束前,该书的作者,一直正襟危坐、凝神倾听的启功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我内侄孩子小的时候,他的一个同学经常跟他一块儿上家里来玩。有时我嫌他们闹,就跟他们说,你们出去玩吧,乖啊。如此几次,终于有一天,我听见他俩出去,那个孩子边下楼边有些不解地问,那个老头说我们乖,我们哪儿乖啊?今天上午听了各位的发言,给我的感觉我就像那小孩儿,我不禁要自问一声,我哪儿乖啊?”

  近日,由中国文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书协联合主办的“启功先生与美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期间,“启功先生与美育”学术研讨会专家论坛、“启功先生与美育”学术研讨会青年论坛暨“全球美育大会”书法分论坛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面向全国专家、学者及众多书法爱好者同步举办。《启功先生与美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下简称《论文集》)与研讨会配套刊发, 500多页的论文集,再次将启功的形象生动勾勒于世人眼前。启功问自己“哪儿乖”的小故事,即是论文集特邀作者刘石的生动记录。

  那么,启功到底“哪儿乖”?

  自1933年执教辅仁大学附中以来,启功一直从事教育事业,教过国文、古典文学、绘画、书法等,在书法教育方面的经历和成就是其中大端。启功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里,在创作、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美育观念。剖析其美育思想的来源,《论文集》作者文胜爱将之归纳为几个方面: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启功出身于家学深厚的没落贵族家庭,在祖父的教诲下具备了一些传统文化功底,进入旧式私塾系统学习了《尔雅》《论语》《孟子》《诗经》等,以及后来从事古典文学教学、进行文物书面鉴定、参与如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等古典文学校点工作,都为启功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为他提供了转益多师的学习经历。启功在10岁前接受家塾教育,15岁时拜贾羲民为师学画,后又被引荐到吴镜汀门下学习画法技巧,跟随戴绥之攻读经、史、文学,又曾受到同族长辈溥心畲、溥雪斋和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指导,最后师从陈垣,“初次看到学术界的‘世面’是那么广”。启功还受到“慈悲为怀”的佛教思想影响。启功3岁时被送去雍和宫当小喇嘛,一生便与雍和宫结下不解之缘,他认为佛教对于人来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修养。

  纵观启功受教育的历程,可谓新旧交融、贯通古今,于是“融通”也成为了启功书法美育中的重要观念之一。正如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书协主席叶培贵所说:“启功先生的书法学,不只是书法的技法学、鉴定学、史学等专科的简单集合,也不只是关于艺术的书法学,而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以文化为核心的书法学。”所以,在教学时,启功对学生学术素养的要求不局限于“专”,更要求“博”。在教授古典文献课时,了解到学生尚未掌握句读平仄以及行草书辨识等相关知识,会有碍于整理古典文献的情况后,遂提出将“古典文献”课程名改为“文化文献”,希望扩展该课程的教授范围,以说明掌握不同学科知识对于研究学问大有裨益。《论文集》作者张彭云、许曌辉认为:“这些教育思想无不体现出启功学问之融会贯通,不落窠臼,不囿时俗,积极打通学科之间壁垒的前瞻目光。”

  如今学校逐渐开始素质教育、注重实践教育,但是在启功教学时,就践行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美育方式。幼时拜贾羲民学习绘画时,贾羲民经常带启功去故宫,贾羲民边看边给启功讲有关画史和书画鉴定的知识,使得启功受益匪浅。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启功也贯彻了幼时所受的这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美育方式。“他极力反对死板的教学模式,倡导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室内,启功利用竹竿等道具为学生们讲述诗的格律,通过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方式讲授专业且深奥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教室外,他结合课堂内容带学生实地看展或参观文物古迹,用直观的方法加深其对于专业学术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水平。”文胜爱介绍。启功的学生柴继红回忆:“启先生带着我们一众学生去故宫看展、依实物学习书法画作知识。启先生还曾把课堂搬到学生宿舍内,不囿于教室,取得了更加强烈的反响。这种美育方式的实现不是枯燥地依教材讲解,而是通过身临其境增加趣味、加深学生理解,于耳濡目染之中达到了美育效果。”

  虽然启功极重视美育,却也秉持着“身心都健康成长”的美育目的进行,以通俗易懂的言语鼓励书法学习,而不是在书法的一点一划中强调得失。据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院长骆芃芃回忆,上世纪80年代,她刚到荣宝斋做书法篆刻练习生时有幸认识了启功。为了激励她进步,启功从那时起就让骆芃芃为他刻印,而且刻完了启功真的会使用,一用就是几十年。“其实我深知那时候我刻得并不好,只是启先生鼓励我罢了。”骆芃芃说。《论文集》作者胡翔龙记录了另一则启功鼓励学生的小事——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新年书法活动周与书法专业师生的谈话中,启功先生言道:“我昨天写得比这好,我今天写的还不如昨天的呢!有没有这个时候?诸位如果有这个时候,不要灰心,这正是自己眼力高于手的力量,这个时候不要灰心,凡是有今天写的有不如昨天的地方的人,我向你祝贺,你是要有进步了。你发现毛病可以自己修改,所以自己写着写着进步了,满意,高兴,写着写着退步了,也不要灰心,那个退步正是进步的前兆。”“短短一段话,启功用了三次‘不要灰心’,可见其对后学习书的满满鼓励之意,因为他深知大众如若丧失了对书法的兴趣,普及度就会大大受挫,势必影响大众对书法美的认知、体验、感受和欣赏,书法美育的目的也将无法达到了。”胡翔龙认为。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雒三桂看来:“启功先生以其精湛的学术和高尚的人格堪称中国传统美育的典范。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断代之虞的今天,先生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今天的美育教育树立了榜样。”

  关于启功,叶培贵写了上万字的文章,但是最后他仍这样写道:“以这样一篇小文,妄图展示启先生书学的博大精深,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更不是笔者所能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