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弦上奏强音 心系舞台逐乐梦
——评李朋奇二胡独奏音乐会
栏目:视点
作者:肖志丹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朋奇与指导老师蔡霞演绎《浏阳河畔》

  季夏之时,正值三伏炎暑,湘浏之滨,幸闻弦上飞韵,流动的音符像甘露般沁人心脾,光在弦上,照亮了盲人二胡演奏家李朋奇逐梦的人生。近日,由湖南省残疾人联合会、湖南省文化艺术基金会指导,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农工党湖南省委会教育、科学与文化委员会主办,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大筒学会、湖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等承办的“光在弦上——李朋奇二胡独奏音乐会”在长沙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分“逐光音韵”“融情蕴趣”“飞弦追梦”3个篇章,上演乐曲共12首,音乐会组织规模宏大、伴奏形式丰富、选曲风格多样、演出效果震撼,“以韵哺音、以情抚琴、携气作乐、融技于艺”的特点诠释了这场音乐会。

  以韵哺音

  “韵”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民族器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底蕴和内涵,“作韵”则是二胡演奏中的根与魂,尤其在传统乐曲和风格性乐曲的表达中,没有“韵”就没法区别不同地域音乐的风格差异,许多传统乐曲和地方风格乐曲之所以闻而不忘,皆因其蕴含不同性格特色的“韵”而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听李朋奇的演奏可以感受到他很注重乐曲“作韵”的积累,如他在《蒙风》的演奏中,对华彩部分体现的蒙古族特色三度打音、慢板中蒙古族长调风格的吟唱旋律把握得游刃有余。显然,将韵味哺以乐音之上,才能使音乐具有鲜明的色彩和流动的韵律。河南地方风格的二胡曲《豫乡行》和河北传统戏曲风格的《皮影》为本场音乐会添色不少,乐曲中具有浓郁地方韵味的滑音、打音等装饰以及弓法的抑扬顿挫,都对演奏者的审美“内功”和技术“外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熟练地掌握了大滑、小滑、回滑、压滑、滑揉等不同滑音装饰的运用,也将弓法的“提”“顿”“连”“抛”与旋律、结构的多样变化巧妙结合,将河南、河北传统戏曲风格和地方语言特色鲜活地展现出来。

  以情抚琴

  李朋奇演奏的《二泉映月》,以二胡、箫、箜篌三重奏的形式呈现,二胡质朴的音色与箫声的温润婉转、箜篌的轻盈利落时而融为一体,时而错落叠置,音乐在“吹、拉、弹”不同发声介质的组合中缓缓流动,余音未止。作为盲人演奏家的李朋奇,对阿炳的人生经历和音乐显然能产生相似的情感共鸣和体验,所以他演奏的《二泉映月》不在于华美的装饰和速度、力度的夸张对比,而专注音乐情感之内生力量的酝酿。相比《二泉映月》踽踽独行的叙说,西方经典名曲《流浪者之歌》则主要是讲述吉普赛民族的群体精神和流浪故事,乐曲慢板自由而充满力量和情绪对比,快板的把位跳动以及手指的快速技巧,对左右手的技术运用和音乐情感的处理要求极高,李朋奇的演奏中对快慢不同段落的分寸拿捏得也十分恰当,与钢琴伴奏的密切配合中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此曲。湖南本土作曲家肖雅瑜创作的《浏阳河畔》作为音乐会重头戏,由李朋奇和其恩师蔡霞担任领奏,长沙交响乐团协奏,二胡与大筒的旋律在交响乐团的紧密协奏中交相辉映、互相衬托,二人的演奏也配合得相当默契,不仅让乐曲浓郁的湖湘地方风格得以完美体现,且将师生恩情于宏大叙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携气作乐

  “气”在二胡演奏中是理解音乐句法结构、调整演奏肢体语言、适应伴奏团队的协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在素质。李朋奇在演奏中能做到“携气作乐”,主要注重了三个方面的“气”:其一,演奏中作为随音乐流动、明确句法而呼吸的“气口”,不论是演奏《河南小曲》《皮影》等传统乐曲和风格性乐曲的独奏,还是演奏《洪湖人民的心愿》《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浏阳河畔》等与湖南民族乐团、长沙交响乐团的协奏中,他都能恰如其分地与伴奏、指挥调整好演奏中的呼吸状态,处理乐曲每个“气口”的停顿与衔接,音乐从他的琴声中显得层次鲜明、张弛有度。其二,从他的身体素质可以看出其具有非常强的“气力”,他首次在大型音乐会中一口气演奏完十余首高难度乐曲,一场如此规模的大型音乐会从练习、走台到演出,对演奏者各方面身体素质的要求都非常高。其三,李朋奇面对如此高规格的音乐会表现出泰然自若的“气场”,作为一名非职业演奏家,在专业的音乐厅舞台面对众多职业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以及众多观众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独奏、重奏、齐奏、协奏等不同形式的历练和考验,其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也非同一般。

  融技于艺

  追求“技”与“艺”的契合是作为演奏家最理想的状态,李朋奇掌握的二胡演奏技术整体来说比较规范、科学,能完整地完成这场音乐会中各类乐曲的技术把控和艺术表现,可见他在舞台背后所付出不同寻常的艰辛磨炼。音乐会中如《蒙风》《流浪者之歌》《第二二胡狂想曲》等等,都非常考验演奏者的快弓技巧和手指机能,以及音准、节奏的敏锐控制能力。作曲家王建民的《第二二胡狂想曲》是以湖南花鼓戏元素创作的一首高难度技巧型曲目,其中包括多调性换把、大跨度跳把以及各种频繁的变化音、复杂的节奏节拍和快速三连音快弓技法。这在职业演奏家中都属于非常不好驾驭的乐曲,李朋奇能稳妥自如地完成这些技法已经非常难得,他并不片面追求乐曲速度的快,而是将技法用以乐曲的艺术表现、情感对比为主,从而形成了他独具匠心的个性化诠释。二胡曲的创作中,技巧的设计和使用都是为满足特定艺术效果的需求,李朋奇融“技”于“艺”,追求艺术的真实意义和自我表达,可见其对音乐具有的深刻领悟和思考。音乐会最后一首《战马奔腾》由李朋奇和湖南二胡界的青年演奏家们齐奏完成,在长沙交响乐团气势恢宏的伴奏映衬下,音乐会在热烈奔腾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任何一场音乐会都不免会有不足之处,李朋奇的二胡独奏音乐会美中不足的是其肢体语言稍为拘谨,演奏的音色还可更加细腻,部分技巧还需时间打磨。但瑕不掩瑜,作为一名非职业演奏家,且视力受限的情况下,能做到以上几点已是极其难得。盲人二胡演奏家李朋奇身残却志坚,他坚韧不拔地克服生活的种种困难,通过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将希望之光照在弦上,以流动的音符畅饮梦想的源泉,歌颂生命的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