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捐赠者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守护者
——首都博物馆面向全球征集文物展品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通县专署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任命通知书 1954年
刘文科、彭京京夫妇捐赠

  “确认为文物后,我很快联系首都博物馆完成了捐赠,为保存了70余年的文物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之前我心存的念想都是父子之情,不很关注父亲的过往,在获得首都博物馆颁发的文物捐赠证书之后,一下开启了我追寻、研究父亲过往经历的心念。 ”日前,在首都博物馆面向全球征集文物展品的新闻发布会上,捐赠者刘文科的一番话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目前,首都博物馆已启动常设展陈提升改造工作。30公里之外,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以下简称东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首都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齐密云介绍,东馆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实现外立面亮相,预计2022年底工程竣工。2023年底,首都博物馆一东一西两馆展陈都将向公众开放。为了两馆展陈能够更好地向市民展示大运河、北京的历史文化,带给市民全新的体验,首都博物馆面向全球征集大运河历史文化、北京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相关文物展品,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文物展品,以及其他符合该馆征集方向的文物展品等。本馆展陈以“都”为核心,东馆展陈以“城”为核心,两馆展陈既珠联璧合又各具特色。东馆将从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城市发展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角度,诠释和弘扬大运河文化,讲好北京故事;通过基本陈列、专题展、开放展示和临时展览为观众奉上精彩的文化盛筵。

  据介绍,首都博物馆征集文物展品的形态包含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文物、物证、标本、出版物、复仿制品、拓片,以及照片、视频、录音、3D扫描等影音文件。征集方式包括无偿捐赠、购买、借展。为呼吁社会各界无偿捐赠,首都博物馆进一步完善了回馈捐赠者权益,捐赠者(包括个人与机构)将享受证书表彰、永久记录、公开致谢、岁岁相见、免约参观、讲座专席、消费打折等荣誉与权益。

  刘文科是首都博物馆的忠实观众,2020年9月,他关注到首都博物馆发布的“发现我们身边的革命文物”征集公告,遂偕夫人彭京京,将其父亲杜秋担任密云县县长委任状与通县专署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任命书无偿捐赠给首都博物馆。河北省人民政府于1949年9月任命杜秋为密云县县长,于1954年10月改任为通县专署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彼时通县和密云县均隶属于河北省。这两件文物是记录北京市行政区划变迁、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历程的珍贵物证。于刘文科而言,追寻父亲过往的经历让他深化了对父辈革命一生的认识,“可以说,如果没有参与文物征集活动,我可能不会刻意去追寻父辈的历史足迹。文物征集活动激活了历史尘封,使我心系的父子之情升华为红色情、革命情,使我更深刻地领悟了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精神命题”。

  如果说刘文科的捐赠加强了他对父辈的认识,那么摄影家刘世昭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捐赠唤起人们对大运河的保护意识,并参与到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事业中。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要在通州开馆了,作为一个两次骑自行车从北京跑到杭州的摄影师,我感到特别高兴。”刘世昭说。1981年他与搭档从北京出发,骑自行车沿着京杭大运河采访拍照,一共骑了1万多里、进行了404天的采访:“那个时候还是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很落后。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拍的照片,有着穿梭时空的感觉。”2016年,刘世昭退休后又一次骑自行车从北京到杭州拍摄大运河,“从两次拍摄的图片对比来看,大运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面貌、大运河水体的保护、两岸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都有了特别显著、直观的变化。”2022年,为支持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设,刘世昭将他所拍摄的全部大运河题材照片的使用权无偿捐赠给首都博物馆。

北京市通惠河上的庆丰闸照片 1981年
2022年刘世昭先生捐赠

  如刘文科、刘世昭这样的捐赠者还有很多,据首都博物馆藏品部负责人冯好介绍,以2006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开放为分界点,从2006年至今,首都博物馆征集了约2万件套藏品,其中12500件套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无偿捐赠:“这些征集成果我们并没有让它们在文物库房里‘睡大觉’,而是已经在展陈中逐渐向公众亮相。除了在常设展览展出,在2010年还举办了征集成果专题展。”

  如何能成为博物馆的征集对象?博物馆是否只征集国宝级的文物?冯好对此解释:“博物馆眼里的国宝并不是价格有多么昂贵,而是应该解释为国民之宝,也就是记录一个群体记忆的宝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博物馆的藏品之间没有价值高低、贵贱之分,每件藏品都有独特的蕴含信息,每件藏品背后都记录着一个特定的群体、人的行为、人的价值,这是博物馆需要向社会公众传播的最主要的信息,是博物馆存在的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对于博物馆来说,每一件博物馆的藏品都是国民之宝,每一位捐赠者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守护者。”

  而当这些藏品来到博物馆以后,博物馆又会开始进行相应的研究,并把研究故事讲述给公众。“回首博物馆的发展,全球博物馆已经走过了为民所用、为民所想的发展阶段,正在走向为民所制——公众越来越多地深入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中。现代化的博物馆建设任务不是仅靠博物馆人的自身努力就能完成的,更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战明说。透过两位捐赠者的捐赠故事,他感慨:“家庭的温情、历史的责任等方面,推动着文化遗产成为连接公众与博物馆的一条情感的纽带、一座文化的桥梁,文物征集工作也正成为吸引公众参与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渠道。博物馆征集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承载着家国情怀的珍贵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