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历史文化遗产漫谈
栏目:文化行走
作者:赵云旺  来源:中国艺术报

  衡水湖古称博广池,俗称冀衡大洼、千顷洼、冀州海子。它是镶嵌在冀东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今有“东亚蓝宝石”“京津冀最美湿地”之美誉。在大自然和历史岁月的滋养下,衡水湖形成了诸多秀美而内涵丰厚的人文景观,比如“吴堤烟柳”“汉垣秋望”。

  吴堤烟柳

  吴堤烟柳,即吴公河河堤上的杨柳在烟雨迷蒙中的婀娜秀色。

  吴公河是光绪年间冀州知州吴汝纶主持在冀衡大洼(衡水湖原称)内开凿的一条排沥渠道,曾名吴公渠,俗称小河子,距今已一百三十多年历史。若从乾隆年间首凿的河道算起,已两百多年的历史。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并称为“曾门四大弟子”,是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近代著名教育改革家,曾为严复《天演论》作序,著有《东游丛录》《深州风土记》等书。吴汝纶在同治年间中进士,先后参佐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三十岁后,历任深州知州、署理天津知府、冀州知州、保定莲池书院山长、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光绪七年至十五年(1881年-1889年)任冀州知州,任内大力发展教育,兴办书院,培养人才。在民生方面,他最大的建树是在冀州东海子(冀衡大洼)挖河排沥,在湖区新开良田数十万亩。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把此河称为吴公河。

  在吴公河开挖前的几年,吴汝纶的上一任知州、史称“北直第一廉吏”的李秉衡也曾试图循着湖内的旧河道开挖新渠,怎奈因资金紧张而作废。吴汝纶决心完成这一造福于民的治水工程,他争取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从河间府请来数千河工,历时三年挖成了吴公河。河上起冀州城西的尉迟潭,在冀州城南九龙口入城东海子(衡水湖),贯穿海子东部与滏阳河交叉,全长六十余里。当时名士赵衡作《冀州开渠记》一文,“水即有归,田皆沃饶。夏秋水盛,舟楫往来,商旅称便,州境遂富”。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根治海河工程中,位于千顷洼北段的吴公河被海河拦腰截断,七十年代兴修衡水湖时,湖区内的吴公河大部又被淹没,冀州城西的一段在冀码渠工程中也改变原貌。幸运的是,如今在旧千顷洼北部,即衡水滨湖新区吴杜、侯店两村村西,仍完好地保存了一段约八华里长的吴公河,它南迄滏阳新河左堤,北到滏阳河老龙亭石闸。这段幸存的吴公河基本保存了它的原始风貌,河面开阔,杨柳依依,几座小桥横卧在河面之上,颇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尤其是在细雨之后,空气清新,乳白色的雾气夹杂着泥土的芳香弥漫在河面上、氤氲在柳梢间,河面上不时传来阵阵蛙鸣,柳枝间回荡着清脆鸟语,此景如诗如画、如梦似幻,令人陶醉。此外,衡水湖东南的冀州小湖西堤就是在原吴公河东堤的基础上加高培厚的,此堤一直通到冀州南关,堤两岸杨柳婀娜,水光潋滟,那秀美景色可与西湖苏堤相媲美。

  在吴公河和滏阳河南岸交汇处原有一座老龙亭石闸,始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五月,闸分三孔,高一丈九尺八寸,面阔三丈。吴公河修成后,在老龙亭石闸旧址重建新闸,人称“吴公闸”。民国年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的衡水县李开河村李轮秋重修了吴公河上的老龙亭石闸,把用人力升降的木闸板改为现代螺旋式。如今“吴公闸”的闸基高台矗立在新挖的滏阳湖中央,讲述着衡水人治水亲水的故事。

  汉垣秋望

  汉垣秋望,即站在衡水湖南岸的汉代古城墙上欣赏湖边醉人的秋色。

  衡水湖南畔是冀州古城。史载最早的冀州城修建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当时信都郡治从邢台迁来不久,据《汉书》记载,那时的信都城周长十二里,高二丈五尺,护城河深、宽均五尺,此城俗称“汉城”。北宋初年,因冀州处于南北对峙的前沿,出于战备考虑,冀州城扩修,该城周长二十四里,今天的冀州北关、西关都囊括在城内,俗称“宋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冀州城改为内外包砖,槽内添塞硬土,每隔三尺再罐一层尺余厚的三合土。城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两丈,城墙上宽一丈五尺,底宽两丈,垛口高五尺六寸,修有炮台十六座。南门悬挂“畿南古郡”石匾。著名画家赵望云在民国年间写生时,曾将冀州南门入画。

  从冀州北关向西南和西北望,能看到三段连绵起伏的土城墙,其中一段南北向的土城墙和一段东西向的土城墙相交,据考这是最早的汉城遗址,冀州八景称其为“信都旧址”,在汉垣西北残存一段南北向的土城墙,横亘数里,高两丈余,上面杂生着许多野枣树,它的东面是浩瀚的衡水湖,西面是漳河故道。

  湖南畔的冀州汉城墙遗址,在2013年被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初秋时节,站在北关外那段东西向的土城墙上,只见汉垣连绵起伏,像一条匍匐的巨龙,墙上的灌木和杂草脱去了翠绿,被秋风染上一层黄晕。西北方向的汉垣巍峨雄壮,不由得吸引你迈步前往,顺土城墙步行两百多米,就到了高大的土城墙上,它静静地伫立在浩瀚的湖边,上面杂生的枣树,结满了红红的果实,有的仍在开着淡黄色小花,散发着缕缕幽香。野枣树一簇簇覆盖了古城垣,使古垣在沧桑中又多了几许生机。它们仿佛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见证了衡水湖边的汉时明月和漳河的涛声,不管人间怎样的沧桑变幻,它们一如既往地在汉垣上花开花落,让人们感悟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美好。在古城墙上漫步,极目四望,你会想起黄庭坚描写冀州城的神来之笔,“今之为州,在国北门、坚壁重兵、楼橹险壮”。一千多年过去,湖边古垣的雄姿仍未被岁月剥蚀,让人生发出无限的慷慨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