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长城守望者高秋燕的长城故事
栏目:聚焦
作者:朱晓琳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我在陕西榆林阳光城参观榆林长城主题展馆,观看《万里长城 从东到西》影像资料。伴随着悠扬激昂的背景音乐,一幅幅雄宏壮丽的长城图景展现在眼前,唤起我作为戍边将士后裔骨子里的爱国情怀,内心热血涌动,为长城四季的美丽景色所震撼。正如长城摄影家汪锡铭所言:“在我眼里,没有长城的风景就不是风景。”看完视频,我不禁为展馆创办者高秋燕的辛劳付出所感动。

  缘起上世纪80年代,发轫上世纪90年代,深耕新世纪,高秋燕的大半生,一直在与“长城”打交道。她说,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长城文化的发掘保护上,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

榆林长城主题展馆一角

  长城资源

  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长城,纵横万里,雄峙千年,是华夏文明的骄傲与象征。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抵御匈奴南下,派蒙恬率军把原来分段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后历朝历代不断修整,明朝时大规模修筑完善,形成蜿蜒起伏、气势宏伟的长城。

  地处陕西北端的榆林境内,绵延着1500多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单体建筑1734座,营堡41座,体量占陕西省长城资源的90%以上。位于榆林城北红山之巅的“镇北台”,属明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是明长城沿线最大的军事瞭望台,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齐名,统称“三关一台”。

  明朝为抵御蒙古势力,设立边防军事重镇“延绥镇”,成化九年(1473年)镇治迁至榆林,叫“榆林镇”。与长城沿线太原、固原、甘肃等地并称九边重镇,后人亦称为“明朝的马奇诺防线”。《明史》记载“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才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却屡屡打败蒙古人而威镇四方。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延绥守备命令修建镇北台,抵御塞北游牧部落侵扰,保护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茶马交易市场”。镇北台锁边关要隘,居高临下依山据险,为明长城中部军事要塞。

  榆林长城资源遗存体量大,时代延续长,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社会价值。境内有保存较完整的明长城1170公里,东起鸡鸣三省的府谷墙头村,经神木、榆阳、横山、靖边,西出定边马圈梁与宁夏花马池相接,由“大边”和“二边”两道基本并行的防线组成,中间地带为“夹道”,相距三十里左右。

  二边在原有长城的基础上,根据山形地势铲削挑堑而成,主体部分为土墙、壕沟、山险、河险,连绵不绝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大边是在土长城北又建的一道长城,墙体黄土夯筑,串联沿线单体建筑。大边和二边之间的长城沿线,分布着规模较大的驻兵聚落,称“三十六营堡”,负责一段长城及相关墩台的瞭望防守任务。

  延绥长城是榆林境内保存最完整的长城,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年至1449年),成化九年至十年(1473年至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主持修建主要部分。经正德、嘉靖、隆庆至万历年间,数十次修葺完善,最终形成以墙体、烽燧、营堡等组成的集信息传递、指挥战斗、后勤保障于一体的军事防御系统。万历中后期,巡抚涂宗浚实施了长城扒沙与营堡包砖加固工程。

榆林长城主题展馆一角

  长城情缘

  说起高秋燕的长城情结,不得不提到一个外国人,他就是来自英国的著名长城学者威廉·林赛。

  早在1987年,在榆林学院英语系读大三的高秋燕,为检验自己的英语口语,专程到榆林宾馆拜会带着半张中国地图从嘉峪关出发一路向东,历经两个多月独步跋涉来到榆林,却因手续不全被公安局罚款,滞留榆林宾馆身处困顿的威廉·林赛。高秋燕在与英国人交谈中了解到,威廉·林赛是一名热爱中国长城与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弹指间11年过去,1998年5月的一天,已当了英语教师的高秋燕,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一则新闻,报道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外国人在北京金山岭长城捡拾垃圾,并说此项活动由一名英国人发起,他11年前曾徒步考察万里长城。

  直觉告诉她,此项活动的组织者就是威廉·林赛。于是,提笔给这则新闻的报道者、《中国青年报》记者程铁良写了封信,恳请他帮忙联系求证,组织者是否当年在榆林考察长城时遇到过麻烦的那位英国人。信寄出一周后,高秋燕接到威廉·林赛妻子吴琪的电话,说记者已将信件转到他们手中,她诚恳地邀请高秋燕去北京,说威廉很想见一下这位记忆中的“榆林好人”。

  两个月后,高秋燕一家和威廉·林赛一家终于在北京见面了。威廉家墙上挂满各种各样的长城照片,好多都是他本人拍摄的。威廉告诉她自己创办国际长城之友协会的情况;她邀请他再次来到榆林走那段没有走完的长城,以弥补心中缺憾。

  2005年4月,威廉·林赛终于第二次来到榆林,在高秋燕陪同下,怀着按捺不住的急切心情登上镇北台并与她合影留念。威廉说,镇北台是万里长城最大的一个烽火台,也是自己全线徒步长城最后一个登上的烽火台,这一天的到来他期待了18年之久。

  2007年,威廉·林赛为纪念徒步考察长城20周年,再次走进榆林,在世纪广场举办了“万里长城·百年回望”长城主题摄影展。因其与榆林的特殊缘分,榆林市委、市政府授予他“榆林荣誉市民”称号——从“疑是特务”到“荣誉市民”,威廉走了20年。

  长城保护

  威廉行走长城,热爱长城的事迹,让高秋燕受到莫大的启迪。她想,身为一名外国人,尚且为宣传保护长城不辞劳苦四处奔走,而作为一个生长在长城脚下的中国人,面对祖先丰厚的精神遗产,又做了些什么呢?从此,她便自觉行动起来,发起创立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致力于长城宣传保护、长城文化发掘探索。

  从2014年开始,高秋燕在自己的公司划出700平方米创办榆林长城主题展馆,长期坚持免费对外开放。展馆开办8年来,累计接待国内外长城爱好者20000余人,为传播长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此,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专程来榆林为展馆挂牌“长城人家”,从长城保护的国家层面给予肯定。

  高秋燕及其创立的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多年来以宣传长城保护,研究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为宗旨,凝聚社会力量积极从事文化交流活动。协会与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共同拍摄纪录片《鸟瞰镇北台》《镇北台,我来啦》;组织百名孩子参加“心中最美长城”手绘活动;全程策划实施“威廉·林赛长城守护30年传承之旅”榆林行活动;纪录片《爱我长城》首映式等多场长城主题公益活动。

  因为保护长城,高秋燕获得了很多荣誉。她曾荣获陕西省文物局颁发的“社会参与保护文物先进个人”荣誉奖章;2020年,应邀参加甘肃敦煌中国长城论坛;因在宣传保护长城方面的突出贡献,在2021年举办的首届“最美陕西文物安全守护人”评选活动中她脱颖而出,获得陕西省文物局嘉奖。

  长城内外是故乡,风烟散尽说沧桑。传播长城文化,守护文化根脉,是生长于九边重镇榆林的高秋燕的使命与担当。让雄伟的长城走向世界,把古老的长城留给子孙,是高秋燕一生的追求与梦想,她希望更多的人关注重视长城研究保护工作,将这一功在千秋的事业延续下去。

  2019年,国家提出创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2020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初步确定45个国家重点项目,榆林镇北台、红石峡、定边盐场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皆榜上有名。作为一名基层的长城宣传员和守护者,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长城故事,提升榆林长城影响力,助力榆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区建设,为此,高秋燕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保护长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