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
栏目:文化行走
作者:郑能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引子

  蕲北有村,名棠树岭,与黄梅交界,跟安徽紧邻。昔,山高路陡,人烟稀少;田畴奇缺,地瘠民贫。村民困中求变,政府难时力鼎。绝壁修栈道,荒山兴竹林;羊肠道拓宽,柏油路通村。茧蛹里蛰伏等待蜕变,喜逢精准扶贫伟业;破茧时完成化蝶过程,幸遇美丽乡村振兴。丑小鸭化身天鹅仙子,毛毛虫变为蝴蝶精灵。旅游乡村声名远播,八方齐聚宾客盈门。吁呼!瘠地涌黄金!

  沿蕲水西岸一路北上,至青石向东继续前行,不足半个时辰已达向桥。向桥乃为乡镇,我们此行目的地棠树岭即为之所辖也。

  小镇街面,交通管制。一看,拜此行活动所赐焉。市县组织近百文艺家到棠树岭开展“灵秀湖北,四季村晚”大型演出,那人那车,自是摩肩接踵、鱼贯而入矣!

  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台上演出宣讲,台下书画摄影,我忝作家之列,自是要用脚步丈量土地,以眼睛发现生活之美,故,一路都在用心观察。

  镇上至棠树岭,刚刚修好的柏油马路正在画线,黑幽幽水灵灵看得醉人。顺山形绕出的十八弯曲线优美,像是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翩然起舞。看这工程绝非小事,一问,果然,国家投入3.8亿,当下,心里一阵感叹!

  路旁,有水库名曰狮子堰。人说,那蓝盈盈的水面犹如一头蓄势待发的狮子!细看,活像!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本是一汪浩渺的柔水竟也氤氲成猛兽狮子形状,硬是要显出独霸一方的雄性来!

  许是受了万亩竹海的影响,谷地两边的山形都慢慢化为笋样,一棵一棵紧紧相拥,密密匝匝,把那千百年一成不变的山脉弄得生动灵秀起来。

  上岭,一条曲尺样的山岗成为棠树岭村新兴的小集镇,各种名号的农家旅馆、小商铺分列街道两旁。文化活动中心占据了黄金地段,村部正守着尺拐那方金三角,两套相连的四合院子,清幽雅致,别具一格。我们到达时,许多网红摄友正在那里忙碌,天上无人机来回穿梭,地上三脚架星罗棋布。小山村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似乎把这条板正的街道挤得有些摇晃了。不过,那些好客的喜鹊简直有些喜出望外,就像是迎来了贵客的主人家孩子,叽叽喳喳,撞来撞去。不是在树上跳跃,就是在空中腾挪,嘴里一个劲地叫喊“佳—佳—”受这种氛围的感染,我们一下子陶醉了。

  村第一书记叶宏,全程陪同。他是鄂州大学驻村工作队队长,受省里派遣来棠树岭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站在岭上,他的手顺时针方向在天地间画了一个圆圈,霎时,一片莲花状的山峦谷地被收入其中。他说,我们要在这里筑坝,建一个水上乐园,届时,棠树岭上有山有水,将会更加漂亮。

  他的豪气让我感觉他已经完全进入了第一书记角色。难怪与村民和其他村干部交谈时,大家都对他赞赏不已,说他和工作队是真心来帮村民做实事的。刚来不久,通过三次深入走访,就把村里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随后,就着手一个一个解决实际问题。先是把全体村民富余的粮食包揽了,提供给学校食堂。接着,又举办了酒店服务管理和电商网络两期培训,实实在在让大家受益。当然,实事还远远不止这些,帮扶学校的资金也不是小数目,一个个在建和规划中的基地、项目都将会给棠树岭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晚饭安排在一户农家餐馆,一大桌地道的农家菜让人食欲大开。平常并不少见的土豆丝,在这里竟吃出了特别味道,瓷实,软糯,口感极佳!主人说,棠树岭的土豆是非常有名的,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很多村民舍不得出售,留着自己食用和待客。还有竹笋,也是席上佳肴。春天吃笋比较常见,冬天也能尝尝却非易事。不过,在棠树岭是个例外,那万亩竹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夜好觉。被窗前呢喃唤醒时,天已大白。走出木屋,清凉的空气扑面而来,感觉胸腔一下子打开了,人竟有些飘飘欲仙起来。谷底的竹海里传来一两声鸟叫,悠长清悦、婉转动人,真个是“山幽鸣好音!”

  匆匆吃完早点,就开始体验叶宏力推的棠树岭人工栈道。他说,棠树岭人觉得村里其他资源有限,只有秀美山水具有独特优势,于是,决定发展旅游产业。大约是受北纬30°影响,棠树岭的山川河谷特色鲜明,如果把这些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实在有些可惜。

  栈道是近些年由村里自己设计自己铺筑而成,全长3600米,钢筋混凝土浇注,可容三人并行,顺山脊蜿蜒而下,至河谷又溯源而上,串起一路景点。从容处,有人工亭榭补白。景多自然,并无雕饰;古龙宫、龙潭瀑、石寨墙,处处显露出历史沧桑;亭台新建,却有文化;慕远亭、跨蛟亭、醉春亭,个个昭示着文化力量。

  栈道两边山脊,赋名“百竹园”,各种各样的名贵品种,都能在此欣赏。而河谷下的水,却多有“龙”的遗赠,一汪一潭一回一旋,都流淌着生命灵性,在当地人的讲述中,把一个个神话化作了新的传奇。

  近三个时辰的栈道之行,不得不让人惊叹,以一村之力,兴此浩然之业,非高质量发展所能为!

  走进洞沟垸古村落,一种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洞沟垸原本不属棠树岭,是坳下的狮子堰管辖。而今,两村合并,也成为棠树岭一道独特景观。

  在美丽的十八拐公路拐点,一条斜生的通垸路直达洞沟垸。不远,三百米不到,居高临下的公路边就把整个村子一览无余了。

  村头,两棵古樟迎客,看那虬枝苍劲的样子,绝对阅历非凡。右边的小溪从山里撞出来,在这里划了一道弧线。这个季节,它早已变得乖巧温顺了,只有涓涓细流表示它的生命不息。不过,从深深的沟壑和被打磨得圆溜的溪石上,可以看出它恣意时的雄风。岸边古樟之下,有三三两两的大石乱卧,上面满布青苔,显露出潮湿的古意!一座废弃的磨坊,还残留着曾经的辉煌,深而光溜的碾槽,起码碾过了两三百年的历史!仄仄的石阶,由村前蜿蜒至村后,散漫而随意!屋是老屋,土砖泥瓦,而今很少见了,能够保留下来,已是不易。数数,大约一二十户人家,错落有致,很是养眼入画。不过,现在仍住的极少,只有一对母子迎住我们。那母亲八十多岁了,精神矍铄,完全看不出实际年龄,可以肯定,年轻时绝对是个美人胚子,不少人就把相机手机对准了她,她也像个训练有素的模特,非常配合。细问那中年汉子,方知其他人都迁移到对面公路旁的新居了,他们也建有新屋,只是老人舍不得祖业,留了下来,还代管着一垸人的房子。当下几位书画艺术家就打听房子租赁事宜,他一一解答,同时,他顺手一指小溪对面那幢房子说,那套已经被黄石的画家租下了,不贵,一年才一两千元。

  确实,这处闹中有静的小垸子,真的可以成为画家摄影家的理想创作之地。

尾声

  同我们讲述棠树岭变化的有几任乡、村老书记,普通村民,甚至还有一位智力不太健全的单身汉子。如果把他们的话都记录下来,恐怕得半部书章。尽管他们表述各异,站位不同,归根到底结论却惊人相似。交通闭塞、偏居一隅、缺吃少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旅游胜地、富民兴村、丰衣足食的日子扑面而来!那种对巨变的感叹,那种对党的感恩,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真的让我们跟着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