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歌”中的东北冰雪文化与民俗景观
栏目:视线
作者:詹娜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2年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很多精彩瞬间留下了永恒记忆。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立春”,作为开场节目尽显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之美,震惊了全世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6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再一次引起世人的瞩目和热议。

  二十四节气中,最能体现寒冷时节交替和冰雪认知主题的文化信息主要集中在“九九歌”中。“数九寒天下大雪”,北方的严冬是从“数九”开始的。“数九”即从冬至算起,也称“进九”,每九天为一个时段,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称一九,其后依次数推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九九八十一天之后,即为“出九”,意为冬天结束,明媚的春天即将到来。

  旧时,北方寒冷周期长且御寒保暖设施简陋,极端的严寒天气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挑战。为了度过漫长的冬季,民间发明了“数九”的计时习俗,以消融冬日的单调,点燃心中的希望,缓解寒冷季节中的心理焦虑。据文献记载,早在宋元时期,数九娱乐就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例如“九九消寒图”既是记录时间天气的日历工具,又是熬寒盼春的娱乐形式,在传统社会非常流行,一些文人雅士、大户人家更把它当成陶冶情操、内宅欢聚的一件雅致趣事。旧时,“消寒图”的玩法多样,有“染素梅”“描书法”等。

  当然,数九娱乐中,最能体现古人智慧、影响面最广泛、至今依然流传的就是“九九歌”,又称“九九消寒歌”。作为计算天气和物候变化的一种工具,“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着从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九九歌”的内容也有区别,但都是人们在观察自然物候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寒冬风物的感观和认识。

  在东北,群山阻隔,人烟稀少,孤村散屯常见,一年内有近乎半年的时间为酷寒严冬,乡间文化娱乐较少,人们愈发感觉冬季莫名漫长。冬至数九俗语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数九开始,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冰河沉寂、苦中作乐、自得其乐、坚韧勇敢等词汇就一直围绕着东北人的日常生活。

  “一九二九不出手”。一入冬,东北人就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过冬储备。因冬季没有任何新鲜蔬菜,人们想方设法腌制、窖贮、晾晒、冷冻各种秋菜和食物。家庭主妇把事先做好的饺子、粘火勺、粘豆包、豆腐、高粱米饭等放到仓房缸里冻起来,随吃随取。过年期间主妇无暇做饭时,就把冻好的主食放到锅里蒸热即可。宰杀后的鸡鸭猪鱼、猎捕到的飞禽走兽或是直接埋在雪中,或是放进缸里、木槽里浇水冰冻,既可长久储存,又可保质保鲜。还有冻梨、冻苹果、冻圆枣、冻杮子也是冬季美味一绝。冻水果解腻解渴,口感更为软糯冰爽。吃的时候,将结冰的水果放在凉水中浸泡,果肉彻底化开发软后再吃。严冬季节,咬上一口,不仅牙齿冰凉,全身更是冷得打颤。当地人就喜欢这种刺激的感觉,那些牙口不好的人只有羡慕的份儿。为了抵御冬季严寒,东北人还有吃猪肉、羊肉火锅的习俗,满族人称“吃锅子”。正所谓“南北大炕,高桌摆上。黄米干饭,大油(也称‘荤油’,即猪油)熬汤,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个盘子,先吃血肠。”吃火锅时,人们先从灶坑内挖炭火放在火盆里,再把火盆放在热炕上,撑上支架,坐上铁锅。因为铁锅又大又黑,看上去像黑熊一样笨拙,俗称“黑瞎子上炕”。

  “三九四九冰上走”。《燕京岁时记》中说:“冬至三九则冰坚。”意思是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民间常说“冷在三九”“三九四九,冻死猫狗”就是这个意思。因三九、四九常在农历腊月初,所以又有“进了腊月门,冻死一家人”“腊七腊八,出门冻煞”“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此时,在多山泽树林、交通不便的东北,冰冻封河,漫山冰雪却不仅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还为狩猎、伐木、冬捕带来便利,堪称野外劳作的黄金季节。大雪铺地,野兽留下的印迹为猎人追逐猎物提供最佳线索,有经验的猎手可以根据印迹分辨出野兽的种类、大小、数量和走过的时间。清兵入关后,每年祭天祭祖都要用松花江、黑龙江里出产的鲟鳇鱼作为祭品。内务府专门设立打牲乌拉衙门,组织“打渔牲丁”捕捉鳇鱼。夏季,渔民特意将鳇鱼放养在江面上由圆木栅栏围成的鳇鱼圈中。冬季结冰时再破冰捕捞,由专人将贡品送到北京。在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一带,山民还用冰雪取暖防寒,将雪覆盖在房顶墙壁,以保持室内温度。滴水成冰时节,猎人、村民进山打猎、砍柴前,多会把水浇在棉衣、皮帽、棉乌拉上,水很快结成冰层,像盔甲一样御寒挡风。回到家后用木条抽打,冰结脱落不湿衣裳。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东北的时令比黄河地区要晚,五九六九天气依然寒冷。人们尽情享受冰雪带来的欢乐,孩子们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玩冰滑梯、滑冰车、坐雪爬犁、打冰尜、做冰灯,在冰天雪地里玩得不亦乐乎,一个个小脸冻得通红,但却兴致盎然,一点儿不觉得冷。每到正月十五晚上,东北地区农家老少出动,有说有笑,到冰面上打滚,俗称“轱辘冰”。冰面上,明月高照,人们有说有笑,你追我赶,一边打滚还一边说:“轱辘轱辘冰,不腰疼、不腿疼;轱辘轱辘冰,身上轻又轻;轱辘轱辘冰,心儿放了松;轱辘轱辘冰,一觉到天明……”人们希望通过亲近大自然的方式消灾祈福,获得美好回报。

  冬季更是冰雪健儿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溜冰滑雪的体育运动古已有之,这些冰上项目大多源于北方民族的交通运输、生产活动和冰雪游戏。以滑冰为例,世居东北的满族人性格剽悍英勇,不仅精通骑射,尤其擅长滑冰。据《满洲老档秘录》记载,明朝熹宗三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在太子河的天然冰场上举行速度滑冰和冰球表演赛。满族贵族、官员、满蒙王妃、官员之妻均可参加比赛,赢取重赏。清兵入关后,将冰嬉定为“国俗”,不仅专设“冰鞋处”,每年冬季还校阅八旗滑冰,作为“习劳行赏,以阅武事”的重要手段。滑冰车也是北方冰上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冰车是在交通工具爬犁的基础上改良,木板做车体,下钉两条木棱,木棱上镶嵌铁条,并配冰锥两个。游戏时,人们盘膝坐在或跪在冰车上,双手各握一个冰锥,扎冰后形成反作用力,使冰车向前滑动。比赛时,有单人赛、多人赛制,先到终点者为胜。山区还有冰车放坡的习俗,即在山岗上,人们将几张爬犁依次排好,最前面的人两腿着地,把握方向,称为“摆头”。后面的人依次将腿盘在前面人的腰上,大家一个挨着一个,把爬犁从坡顶缓缓放下,随着坡度越来越陡,爬犁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离弦的箭一样从山坡上冲下来。有时遇到冰面凸凹不平,爬犁还会上下颠簸,左右摇摆,倘若摆头掌握不好方向,后面的人多半会人仰马翻,摔出老远。如今冬奥会上滑冰、钢架雪车、冰球、冰壶等项目皆有冰雪游戏和冰嬉竞技的影子。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终于,河水开化、燕子归来,人们迎来期盼已久的春天。尽管寒冬过去,但东北人骨子里爱雪、亲冰的天性并不会改变,尤其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冰雪世界相识相知相融合的过程中,东北人不仅练就了强壮体魄、健硕身材,还养成了自强豁达、坚韧勇敢、勤劳乐观的品格。东北因此成为我国冰雪运动健儿辈出的宝地,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176名运动员中有近100人是东北籍,尤其是位于黑龙江省人口不足百万的七台河市成为誉享中外的“冬奥冠军之乡”。东北话生动、幽默、接地气的特质更是出人意料地感染了全世界。冰雪虽冷人心暖,数九节气和茫茫冰雪带给东北人的不仅是寒冷,更多的是生机,是乐趣,是情结,是品质,是浇筑在族群血脉和生命基因里的坚韧气质和拼搏精神。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