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通往开放、交融、共享的“凿空之旅”
——大型历史题材舞剧《张骞》的当代价值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张铭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笔者有幸在乌鲁木齐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观看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隆重推介的大型原创舞剧《张骞》,深切感受到这部舞剧题材的选择、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对于以往的新疆舞蹈创作来说是一种突破。该剧主创团队本着对历史的尊重、对艺术的真诚、对新疆文化的热爱与思考,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塑造了一位在丝路古道中持节而立、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有孝有忠的“拓路”功臣。从这部舞剧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新疆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舞剧语言本体意识下的创作选择

  对于有着多年舞剧创作经验的资深编导邢时苗而言,在其诸多代表作中,有用舞蹈语汇演绎中国戏曲精华的大型原创舞剧《粉墨春秋》(2011),有表现新疆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诗《阳光下的舞步》(2017),有表现“海上丝路”的大型原创歌舞剧《丝海梦寻》(2014)等。从其以往创作涉及的艺术门类和题材可以看出,他在《张骞》一剧中对“丝绸之路”“历史人物”等题材的价值判断和对新疆舞蹈语汇的选择与使用可谓是驾轻就熟。

  关于张骞的历史功绩,司马迁曾以“凿空”一语予以高度赞扬。张骞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通过敦煌,出玉门关,行走在苍茫沙漠中,走遍浩瀚西域的各个城邦,开启了丝路文明交流的大幕。舞剧《张骞》的第一幕《授节》便是对这一史实的艺术再现。编导用震撼的“建鼓舞”舞段和“匈奴铁骑”舞段展现了逐水草而居的强大匈奴对西汉王朝政权建立初期的严重威胁。在如此契机之下,张骞受命出使西域,欲联合月氏人,与其结盟共同夹击匈奴。张骞的母亲作为编导创作的角色之一,虽出场不多,却是编导对张骞人物内心刻画的点睛之笔。尤其是张骞授节后与母亲的一段离别双人舞,丰满了张骞这一人物形象。张骞与母亲临别前内心的不舍与挣扎和面对汉武帝重托时的担当和忠义,也强化了该剧主题所倡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现代人文精神演绎的历史人物

  从《张骞》一剧的叙事结构能够看出,编导尤为注重对剧中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心灵的刻画,这样的创作手法不仅赋予舞剧人物丰富的内涵,也使历史人物具备当代气质。以剧中人物匈奴人向导甘父和匈奴女为例,这两位人物形象在《史记》和《汉书》等文献中均有史可依,编导在艺术的真实性上充分尊重了历史,也体现出了编导的史识、史才和史德,并且按照艺术规律呈现出这段历史。

  前者出身匈奴的甘父作为张骞的助手和向导,能骑善射,一路上多处涉险,几经坎坷,几经磨难,几经生死……在匈奴王怒折张骞的汉节时,是甘父坚定地站在张骞身边;在遭受匈奴追兵追击的紧要关头,是甘父高举节杖引开追兵。这一刻,甘父的形象也稳稳立住,在其后的出使路上,甘父和张骞成为了生死至交。在史料中,甘父只是一个史家着墨甚少的历史小人物,但是在剧中,有多处情节和舞段为观者书写出一个“忠肝义胆”的侠士形象。可以说,张骞“凿空”西域的事业,如果没有这位匈奴人向导,恐怕是难以成功的。

  后者匈奴女作为剧中着力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可圈可点,在《史记》中仅用4字“与妻,有子”提及。然而在这部剧中,匈奴女与张骞的爱情也是编导浓墨重彩予以表现的。从匈奴女初遇张骞“狼口脱险”,到与张骞“挥泪告别”,再到“身负箭伤”,最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了挚爱张骞怀中,编导借助一方红巾挖掘出了两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出荒凉大漠中的血色爱情。这一抹红色也赋予了剧中人物当代气质,让观众对这样一位在史册中不曾拥有姓名的匈奴女肃然起敬。

  通过这些艺术虚构又不失历史真实的情节和细节,编导也逐渐为观众构建起张骞这样一位在苍茫西域大地上坚定行走、心怀致远之略的丰厚而立体的人物形象,达到了“创新”与“审美”兼有的效果。

  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追求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舞剧《张骞》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上的“凿空之旅”,描摹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一篇。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发展。

  剧中贯穿始终的道具节杖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始终被赋予着“忠”和“节”的道德意义,它也是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符号,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传节》《使节》等幕中,节杖也被赋予了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文化意义,西极天马歌与胡旋舞齐飞,汉使汉节之名传颂西域。为嘉奖张骞的功业,汉武帝封其为“博望侯”。张骞精神带给当代的启示更在于其身上具备的创新性、开放性和进取性,这也是古丝绸之路交流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

  《张骞》一剧对丝绸之路的隐喻,是由舞台上极具创意的斜坡装置来呈现。装置可360度旋转,张骞行走于丝绸之路上的场景通过舞台装置的变幻一一呈现于观者眼前,营造出大漠边境西汉王朝与匈奴的剑拔弩张、丝路绿洲上人们的欢歌乐舞、荒漠高原西域使团一行的艰辛、草原旷野匈奴骑兵的围追,以及张骞与汉武帝、母亲、随从、爱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在心理空间上的变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张骞用自己的坚韧和进取选择了一条通往开放、交融、共享的文明之路。

  大型历史题材舞剧《张骞》可谓“文化润疆”工程实施以来新疆文艺界的精品佳作。它带给观众更深远的教育意义在于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作者系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