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秀水见证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歌剧舞剧院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秀水泱泱》观后
作者:于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9年11月9日,由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共同主办的“国家剧院走进守正创新的舞剧新时代”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召开。研讨会主要围绕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的《孔子》《恰同学少年》《赵氏孤儿》《昭君出塞》《李白》和《驼道》六部舞剧作品进行探讨。就在这次研讨会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该院又出品了三部极具影响力的舞剧,分别是现实题材的《英雄儿女》《到那时》和革命历史题材的《秀水泱泱》。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作品,舞剧《秀水泱泱》由中国歌剧舞剧院与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浙江传媒学院联合推出。从联合推出者嘉兴一方,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嘉兴的南湖、南湖的红船、红船上召开的“中共一大”——确切地说,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而红船则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语),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要年份,中国歌剧舞剧院于2021年8月3日、4日在嘉兴大剧院首演了舞剧《秀水泱泱》。

  一、舞剧《秀水泱泱》开讲了一堂形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

  显而易见,创编舞剧《秀水泱泱》的主旨是讴歌“红船精神”,讴歌这座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裉色的精神丰碑。创编者在深入考察中注意到,“中共一大”的“闭幕式”之所以移师嘉兴,并在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召开,与当时一位叫王会悟的青年女性有重要关联——这位女性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共一大”具体组织者李达同志的妻子,她本人也受李达指派担负着“中共一大”的会务接待和警戒工作;更为重要的是,王会悟出生于时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的青镇(现在统归“乌镇”),是“五四”时期采取多种形式反对封建礼教的进步青年。从王会悟的视角切入,为王会悟的追求赋形,使王会悟的典型意义升华,成为舞剧《秀水泱泱》创编的基本定位,也构成了舞剧叙事的基本特色。作为剧情构成的要点,编剧韩子勇指出:一是少女时期的王会悟就受到新文化的影响,十三岁便继承父业当起了“小先生”;因反对缠足、反对童养媳、反对男尊女卑而遭到守旧势力围攻,被迫出走,流落上海。二是在上海期间接触多位革命人士,积极参与革命工作,在担任李达助手的工作中与之互生爱慕,结为夫妻。三是接受丈夫李达的指派,负责“中共一大”会场的安排和代表的接待;会议在上海石库门召开期间,因发现周边有可疑人员而接受王会悟的建议,转移到嘉兴南湖举行,负责安排会务的王会悟因在游船警戒,成为了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见证者。对于上述剧情构成要点的艺术表现,笔者认为可用三个“一”加以概括:一是场景转换一“气”呵成。这个“气”是时代风雨如晦、长夜如漆、红船如光之“气”。二是性格成长一“脉”贯穿。这个“脉”是王会悟向往革命、投身革命、信仰革命之“脉”。三是形象构成一“语”中的。这个“语”是舞剧艺术的“本体”之语,是“心理舞剧”的“心象”之语,还是“舞蹈剧场”理念中的“完形”(格式塔)之语。在这个意义上,舞剧《秀水泱泱》不仅塑造了一位见证建党的时代新女性,不仅开讲了一堂形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而且构建了一部守正创新的舞剧“攀峰”之作。

  二、整合“闺秀”的意象喻说普遍的世风

  作为一堂形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总导演孔德辛和执行总导演郭海峰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尽快地让观众进入时代的“现场”——光色迷蒙的舞台上,后区天幕处的“地排灯”投向观众,观众在光影闪烁中看到的是不断从匍匐中挺起、从弥散中聚焦、从迷离中坚定的行走者;在前区的微光中,我们能隐约看出是那个时代的青年,是在沉闷的时代中搅动静波、激荡死水、奔涌滞流的青年……当其布满舞台、形成阵列后,一段臂膀大幅波动、重心大幅移动、气场大幅流动的舞蹈迅速攫住了观众的目光;在观众聚精会神的注视中,布满舞台的舞者开始整体的奔跑——这个逆时针方向的旋跑,连同最初的从匍匐前进中挺起,让我们明显感到是那个时代的“逆行者”的形象……旋跑的青年渐渐凝结成一个聚合的实体,在红色定位光的投照下象喻出时代的悟觉和亮色。“切光暗转”后,编导将观众导入具体的情境,这便是王会悟家乡嘉兴桐乡县青镇的“现场”:乐音中裹挟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清冷的蓝光铺洒着江南旧式大屋,大屋从屋脊到窗棂的轮廓犹如一幅“铁线画”,虽然清晰通透却不免僵滞呆板;舞台作为屋内的格局布满了旧式女子闺房内常见的圆桌,每张桌旁的鼓凳上坐着一位仪表端庄、态度优雅的女子……满台静谧中,一位同样修饰的女子收伞进屋,由抖落伞上雨珠的细微动态,缓缓驱动了全剧第一支风情性的女子群舞——这些闺秀们是从坐在桌旁鼓凳上起舞的,高隆的发髻点缀着无所事事的慵懒,典型的动作动机是上身倚靠在桌旁,靠在桌边的胳膊斜撑着自己的脸腮……如是反复,并在此“动机”上发展变化;然后在坐姿上拉着小桌绕身而转,又渐渐起身绕桌而行……复归坐姿后,取出折扇不住地端详,似有思春之意;待到众人将身前小桌推向两侧幕旁成纵列后,闺秀们聚在台中展示自己的“莲足”……在我看来,并非说彼时有这样一个场合让闺秀们聚会交流,而是编导通过这一整合的意象来喻说彼时普遍的世风。我把开场这段女子群舞称为“莲足思春舞”,它将大时代的“洪波”具象到小乡镇的“死水”,而这两段从氛围到情调形成鲜明对比的舞蹈,让观众迅速进入到舞剧叙事“现场”。

  三、在“莲足思春”的世风中力挺“女学开智”

  “莲足思春舞”的铺垫,是为了王会悟的出场,而这个出场的情境是她的“兴办女学”。这两个情境的“情调”对比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要形成更直接、更尖锐的戏剧冲突,创编者认为还需使人物更为聚焦。因此在两个情境之间,出现了有点“脸谱化”的表演——首先是一个我称为“三重门”的布景,也即在一堵高墙上镶嵌着厚实的门框门檐,条石筑就的框、檐中不仅有厚重的门扇,还有一副被销住的“旋转门”;与这个“三重门”相关的“脸谱化”的人物,是标志守旧势力的一乡绅和一书爷……乡绅手持烟枪喷云吐雾,书爷紧随其身曲意逢迎,借助“三重门”中的那扇“旋转门”形成了一段维护“习俗”诅咒“新学”的“二人转”。这段标志守旧势力的“二人转”,就舞剧的戏剧结构而言,并非仅仅是“莲足思春舞”和接踵而至的“女学开智舞”的过渡,也是之后王会悟内心冲突激烈时所面对的“符号化”的守旧势力。应该说无论从舞风的呈现还是从戏理的开展来说,这段“二人转”的设置都是恰到好处的。在这个短暂的插叙后,舞台交给女子聚会的空间,这回是首次亮相的王会悟,以“小先生”的身份带着跟她就读的“新女性”。作为背景的窗棂透出橙黄色的光亮,身着浅色裤裙、修剪齐脖短发的青年女子也与此前发髻高隆、莲足紧束的“闺秀”形成鲜明的比照;与闺秀们端详折扇的袅娜身姿有别,这里的青年女子是手托新书、追随新学,在王会悟的导读下呈现出心潮澎湃之感、展翼欲飞之态……这段“女学开智舞”不仅情势上迥异于“莲足思春舞”,而且因为王会悟作为领舞者(其中亦有独舞)的存在,使这段女子群舞形成了另一种“织体”。只是主创者们清楚,王会悟导读的“女子开智”,是彼时守旧势力磐石压榨下的一株新笋。果不其然,窗棂外闪过守旧势力的“二人转”,宣布解散女学、解雇王会悟……

  四、释放内心、走出“死水”、投身“新生活”

  舞美、音效以炸雷、暴雨释放王会悟的内心感受,并由此让观众真正进入到女主的内心世界……王会悟回到住处,舞台上孤零零地放着一张单人床,我们意识到编导要在“人”和“床”的关系上做文章——起先是躺在床上的王会悟辗转反侧,横竖睡不着,又披被孤坐;随后是下得床来不知所措,满是青春的迷茫、苦闷和寻觅、求索……终于似睡非睡地入睡了。屋外魅影般潜入了此前那些“莲足思春”的“闺秀”,闺秀们手中的折扇变成了蒲扇,边指斥入睡的王会悟,边将其床铺推得如扁舟在波涛上漂浮……此时显见得是王会悟梦境的外化,她被“闺秀们”抓弄短发、指责天足,而她的抗争显得那么无力……片刻之后转入另一个梦境,此时床铺被直立起来,贴床而立的王会悟宛如被人从上方鸟瞰;乡绅、书爷那俩“二人转”的守旧势力在床左床右、床头床尾纠缠不休……终于,“女学”就读的众多青年女子到来,仍是人手一书,仍是渴求新知,让王会悟挣脱梦魇、看到光亮……终于,王会悟起身下床,拾起屋内散落的书籍,将书装入藤箱,然后拎箱出门……实际上,这段因梦境而出走的表演,才是此间舞剧叙事的要义所在,是王会悟迎接新生活的开端!对于“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舞蹈艺术而言,编导当然知道要把握住舞剧叙事的“抒情则长”和“叙事则精”。前述“梦境”之所以交织出现了剧中设定的种种人物,就因为这“梦境”其实是王会悟内心情感的抒发——一种充满较量和抉择的抒发。当舞剧要叙说王会悟从青镇去向上海,舞剧则表现得十分精当——王会悟拎箱出门,在舞台后区向上场门方向缓缓行进……此时天幕上多媒体投放的景致向下场门方向移去,一如我们乘坐高铁时看见道旁景致的状况,然后便是上海到了……然后便是李达接过王会悟的藤箱相迎……

  五、《新青年》促成王会悟的认识提高和性格成长

  是的,现在该介绍舞剧男主角李达了——虽然就舞剧的人物形象塑造而言稍晚了些,但也说明这部舞剧是紧扣王会悟的人生历程来叙说的……舞台后区下场门一侧摆放着一张书桌和一把靠椅,靠椅和书桌都是背朝观众的;从李达在桌前椅上忙碌后将一些油印宣传品装入公文包来看,这里应是他的秘密工作地点,而他的动态设计也准确地传达出他身为党的地下工作者的身份。随着李达拎着公文包出行,舞台场景也“移步换形”地转换成一所进步青年聚会的场所……李达的到来,受到男、女青年的热情相迎,甚至还有青年人取下他的眼镜再给他戴上来“开玩笑”,体现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可以看出,编导这是要营造决定王会悟认识提高、性格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的情境——在上一个“女学开智”的情境中,王会悟是“小先生”;而在这里,是进步杂志《新青年》的传播与交流……由四男四女的“交流舞”、八男的“搬书舞”、直到李达作为“先生”率众起舞的“觉悟舞”……王会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与李达有了更深入的交流——由此而有了舞剧第一段真正意义上的“双人舞”、即“男女首席舞者的合舞”……短暂切光后,王会悟由学生装换装为旗袍,通过摆拍“结婚照”来叙说已与李达结为夫妻——因为特定情境、特定身份所决定,既往舞剧结构十分看重的“婚礼”情境的“可舞性”,在此只能简练为一张“结婚照”了。

  六、“隔空传递”与“多重身”的“空间叙事”

  把王会悟和李达的婚姻简练为一张“结婚照”,不仅是因为特定情境、特定身份所决定,而且是因为王会悟在辅助李达的革命活动中可以发掘出更多具有独特创意的“可舞性” ——只是这后续的种种表现必须让观众明白他俩是“夫妻”。在编导此时的构思中,放在首位的是两人同心协力的“革命活动”而非你爱我爱的“卿卿我我”。怎样表现王会悟对李达革命活动的“辅助”呢?编导选择的是王会悟屡屡交给李达那些由自己帮助誊写的文章。不过就舞蹈表现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在确定“表现什么”的具体事项后,还要进一步找到“怎样表现”的舞蹈手法。“结婚照”向观众明确两人的关系后,“切光”后的场景转换为在舞台后区背向观众的两张书桌——上场门一侧是坐在桌前奋笔疾书的李达,下场门一侧则是站在桌前飞快整理的王会悟,两人之间有三米左右的距离被挡片遮挡……一种有趣的表演形式出现了:当王会悟将某个文件递给李达时,挡片后仿佛是李达伸手接过;同时挡片另一端又仿佛是王会悟的手伸出,这才传递到坐在书桌前的李达手中……可以说,这种“隔空传递”的舞蹈手法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只是“一亮”之后便会去想这究竟是“玩形式”还是“此中有真意”呢?当两位舞者各推着自己的书桌向中线靠拢,而原先遮挡的挡片则向两侧撤离……此时让观众透过落地窗看到了远处的“石库门”,而在两张并连的书桌前,展开了王会悟与李达比较充分的“双人舞”——所谓“比较充分”,是指这段“双人舞”不是简单的“卿卿我我”,而是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叙事性,体现出王会悟对李达生活上的关爱和李达对王会悟认识上的帮扶;其中还有一个细节是,王会悟看书看得眼睛昏花,李达将自己的眼镜为她戴上——这一细节也明显改变了王会悟此后的形象……编导通过舞台照明闪现出“石库门”的外景,特别点明的是处处有暗探盯梢……李达和王会悟回到桌前对表,只见王会悟匆匆走出门去——作为负责“中共一大”会议筹备工作的李达,此时他正约见会议召开处所的主人李汉俊(或许正因为此人与会议的重要关联而成为舞剧的第二男主角);王会悟此时的主要工作是接待来沪开会的各地代表,她此时的忙碌可以用一个略加改写的成语来表示,叫“分身有术” ……现在舞剧表现中常见的“多重身”在此有了“用舞之地” ——先是一位王会悟在叠被,接着是另一位在擦桌,然后是一位在采买,更有一位是急匆匆地向车站奔去……这种“多重身”的表现方式,是舞剧一种有效的“空间叙事”方式;它通过“空间形象”的快速切换,让观众在视象中重组舞剧的叙事内涵,而这是同一舞者“自身”的连续性动态所无法实现的。

  七、意涵清晰、层次分明的“双人舞”叙事

  无论是从该剧的“戏剧性”还是从“舞蹈性”来说,“火车站”都是关联着“会议”的一个重要情境,因为这里将表现出参会人员来自各地的“代表性”。此时舞台就是车站的月台,月台上的“行人匆匆舞”和“候客看报舞”凸显出情境的特征,背景是时针(不是秒针)飞转的巨大挂钟……步态急促、但神态冷静的王会悟边看表边寻人,而那些先前“舞蹈化”的行人和候客,此时也进入或窃窃私语、或默默无聊的“哑剧表演状”……为了区别到站的人流和接站的人流,从舞台的四角上来四列撑伞的舞者,舞者为青年学生打扮;当四队舞列相交于台心,随即顺时针方向如风扇般旋舞起来……旋舞中,不断有特异化造型者旋入其间、又自然旋出,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车流的流动不居和人流的川流不息……旋舞的撑伞者变为横列的数排,在伞的不断开合中,似在象喻穿行于其间的王会悟迎接着一位又一位的“要客”……当伞舞者逐渐消失,舞台上只剩下王会悟和11位撑着红伞的“要客”;此时红色的灯光投照,观众也心领神会——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已经齐聚上海……切光后,场景迅即切换到“石库门”。王会悟将代表分别迎进屋,而门外则出现了“暗探”……舞台同时呈现屋内、门外两个空间:下场门一侧的后区是一张方长桌,桌子上方垂下一盏吊灯,代表们庄重严肃;上场门一侧是门外的石阶,先来后到的两名“暗探”居然还来了一段“双人窥探舞”,以门外之“动”反衬着屋内之“静”。“暗探”的敲门试探引起了王会悟的警觉,在支开“暗探”后她通知代表们迅速分头撤离……屋内只剩下负责安排会务的李达、王会悟和房主李汉俊,三人简单对视后李汉俊也匆匆离开……对于致使会议中断出现的情况,李达明显带有批评王会悟不够严谨之意,而王会悟没有过多解释恶劣的工作环境,抱怨后的李达又向王会悟表示歉意,然后请她再注意观察周边的情况——我们以上所说的其实是王会悟、李达“双人舞”表现出的意涵,意涵清晰、层次分明的“双人舞”叙事,是舞剧《秀水泱泱》舞蹈创编的一个特征,也基本实现了舞剧前辈舒巧对“双人舞”言说意蕴、言说层次的期待……王会悟出门观察周边情况:推移的布景、信步的市民……既像是王会悟出门观察的“在场”,又像是她此前已然观察的“记忆”回放……总之,这是促成转移“会场”的重要动因……

  八、七月的光,像花儿绽放,一路芬芳……

  李汉俊刚回到屋内,刚准备与坐在桌前的李达、王会悟通报情况,就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未等回应,一群暗探(8人)就推门而入……黑暗中,暗探们人手一支电筒,光柱摇曳中营造出恐吓气氛,也形成了一段形态异样的舞蹈……灯光突亮,只见桌旁镇定地坐着李达、王会悟和李汉俊;众暗探挥舞电筒的威逼与李达等三人沉着的应对,形成了一种反差极大的“织体”表现——在矛盾冲突的双方中,李达等是以静制动、以点断线、以影对光;应当说,这种尖锐冲突的“织体”表现,是该剧叙事又一颇具创意的手法……暗探们见搜不出什么名堂,只得悻悻离去;李达则迅即在桌上摊开地图,天幕上地图的投影让观众明白,三人正在研究如何保证这个重大的会议慎始善终、圆满成功……此时明显感受到三人,特别是李达身上责任的重大。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既往在谈及“中共一大”的圆满召开时,似乎从未想过这幕后的“惊险”……就舞剧叙事的

  步骤而言,重择“会场”是全剧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全剧“起承转合”之“转”;而就王会悟的性格成长而言,“南湖游船”这一“会场”的提出和被认可,体现出她的智慧和胆略,更体现出她对党的忠诚和信仰……对此,编导反复谋画、精心设计,将“多重身”的表现理念再一次运用在李达、王会悟、李汉俊的“三人舞”中——谁能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居然维系于这样一个“会场重择”的关键节点……应该说,仅凭一个单一的“三人舞”,不仅未必能说清此事,而且也难以说清此事作为“关键节点”的分量。舞剧在第一段表现思虑、分歧、争辩的“三人舞”后,出现了李达、王会悟和李俊汉的“二重身”;原本在三人之间的叙事情态,被扩放到两组人物同型的“三人舞”中,形成一种十分新颖的“三人”与“三人”之间的“复调”叙事……或许是鉴于所叙事项的复杂性和重大性,编导又给出了上述三人的“三重身”——这时的舞台,通过舞者舞动将数张书桌连成横排,在连成横排的长桌后,是三个“三人组”不同的研究、分析和决定,最后“多重身”合为三人的“真身” ,决定建议移师嘉兴南湖——移师到这个由王会悟提出、当然更是由她“万斤重担担一肩”的地方……在这段全剧的高潮后,舞剧叙事变得简洁、快捷起来——多媒体投影显示出“上海—嘉兴”的火车票……代表们人手一票分散前往……王会悟推着一张书桌向前行进,各位代表持票向后隐去——这是王会悟表现出的代表们安全抵达的“心象”……切光后微明的舞台中,下场门前区的红色定位光下,王会悟撑开一把红伞眺望远方,身旁的游船上正酝酿着那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主题歌似乎从南湖的碧波、红船的轻桨中漾起:“……七月的光,像花儿绽放,一瓣一瓣,盛开希望,沐浴风雨,一路芬芳,伴着红船去远方;七月的光,把星空照亮,一幕一幕,照亮理想……”歌声中,着蓝裙持红伞的王会悟如同“照亮”般起舞;歌声中,叠化出十余人与王会悟同样扮相的女子,在舞中展现着“绽放”;歌声中,这段持伞的女子群舞簇拥着王会悟,而观众则透过王会悟纤秀却挺拔的身躯看到了“七月的光”……

  九、期待舞剧《秀水泱泱》成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

  后区天幕处的“地排灯”再次投向观众,但在天幕上是一轮喷薄而出的旭日,旭日下是更多的不断从匍匐中挺起、从弥散中聚焦、从迷离中坚定的行走者——这是前进中的中国青年、中国热血青年、中国的热血新青年……一面覆盖全台的红旗从后向前席卷而来,众青年高举旗帜、凝心聚力,在旭日的“照亮”下坚定前行……行进的青年如一波一波的涌浪,被托举的王会悟托举着那艘南湖红船的船模,神态是“功成不必在我”的释然……画外音平实且平缓地传来:“我叫王会悟,嘉兴乌镇人。我这一生,因为心向光明,成为光明的侍者,成为一朵平凡的太阳花,永远向着太阳,永远跟着太阳走……”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在《走进守正创新的民族舞剧新时代》一文中写道:“结合近几年舞剧创作生产,我有几点体会:第一,时间是检验舞台作品生命力的唯一标准。一部作品只有经过反复地打磨、提高,至少要经历5至8年以上的市场检验和观众检验,才有可能成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才有可能走出‘高原’,走向‘高峰’……第二,艺术创作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一部作品能否长久地演下去,不在于对好人好事的刻板说教,而在于是否传递出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追求,是否能够被今天和未来、国内和国外的观众所普遍认同、接受。世界文明丰富多样并且开放包容,舞台艺术交流更应该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从现实和历史、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看待艺术创作……”(《舞蹈》 2020年第1期)。我们由衷期待,舞剧《秀水泱泱》在经过打磨、提高后,真正成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本版图片均为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秀水泱泱》剧照 刘海栋 摄 中国歌剧舞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