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李保国
栏目:创作谈
作者:高玉昆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转瞬已五载有余。

  有一个人的身影却永驻我的脑海,铭记难忘。时常在我的书桌案头徘徊晃动,依依不离。

  他曾是我笔下的主人公,我曾在他去世前一个月跟他通过最后一次电话。他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他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荣誉称号。他还先后被授予“时代楷模”“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人民楷模”等国家荣誉称号。

  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

  李保国作为伴随着新中国波澜壮阔的40年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他从巍巍太行走来,他从群众身边走来,他从广大扶贫工作者中走来,他35年如一日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他把一生献给了农业科技事业,帮助太行山区10万农民实现脱贫致富,他把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他用毕生心血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早在2016年2月初,我遇到了李保国教授,遇到了这位深深感动我而令我自发动笔为之书写的杰出人物。那是春节前后,当我看到国家级、省级的众多新闻媒体集中采访报道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后,细细品读而深受感动。从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原邢台县(现信都区)前南峪到内丘县富岗苹果种植基地岗底村,从原南和县(现南和区)红树莓基地到临城县绿岭薄皮核桃生产加工基地,李保国教授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主要源发于邢台太行山区一带。我身为邢台作家,面对身边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近水楼台的地域优势,深感责任和使命一下子落到了我的头上,不写就是失职!根本顾不得半点犹豫和踌躇,立即着手下笔,自发创作关于他的长篇报告文学《誓做太行一棵树——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当我根据新闻报道的事迹资料创作至6万多字的时候,遇到瓶颈而苦恼不已,亟须当面采访李保国教授,以获得新的第一手资料来弥补创作内容的不足。我试着找到了李教授在邢台内丘县的扶贫点岗底村的党支部书记、全国劳模杨双牛,他很痛快地给了我李教授的手机号。在3月9日上午,我拨通了李保国教授的电话,他说在徐州,正在果林里忙着。我匆匆跟他说明情况后,他便爽快地跟我约定:抽近期不忙的时间,在邢台扶贫基地见面可接受我的采访。他在挂断电话前还说了一句:“采访我的记者太多了,可作家里边你是第一个。”我写李保国这位典型人物走在了作家同道们的最前面,我听到他如此评判暗自高兴,但同时增添了几分压力。末了,我俩在最后的约定里挂断了电话。

  然而,整整一个月过后,我没有等到李教授的来电,却等来了他突然逝世的噩耗。我俩还未曾谋面,没来得及深聊细谈,他却匆匆而别了!我们的约定最终没能实现。自4月10日惊闻李保国因心脏病离世消息之后,我时常精神恍惚,一度沉浸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手下之笔却不敢再有片刻等待和停歇,立即提速了创作。

  生不能晤面,逝后终要见上一面。在4月12日凌晨,我独自一人乘坐火车赶往保定,再辗转到殡仪馆默默为他送行。我见到了静静地躺在水晶棺里的他,黝黑的脸色和平时看到的影像视频上完全一样,好像刚从田地里疲累地赶回来躺下歇息。是啊,他太累了,是该歇一歇了。可这一歇,却再也起不来了……

  我眼里噙满泪水,看到来自邢台太行山区许多熟悉的乡亲的身影,再加上社会各界近万人自发前来为他送别。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鲜花开满太行山的时候,他走了。太行山的沟沟坎坎、旮旮旯旯都留有他的足迹和身影。他身穿灰色破旧的大袄,手握剪刀和钢锯,黝黑的脸膛,满嘴的土话,谁看他也不像一名大学教授的农民形象,永远定格在了太行山乡亲们的心里。他多像一位熟悉的邻居,是那样朴实可亲。他多像一块巨石,与太行山天然地融为一体。乡亲们强忍疼痛,哀思悲切,纵使哭声恸天,泪水流尽,却再也无法把这位熟悉不过的“老山人”唤醒了。

  创作期间,我曾多次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农村和帮扶基地采访,并与李保国妻子郭素萍教授微信聊谈,互通电话,了解和掌握各方面的有关李保国教授的动态和信息。我先后压缩创作出一万字左右的中篇报告文学《只留春光暖太行——追记“太行新愚公”李保国》《丹心绘就太行春——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等,最先于4月29日在《河北青年报》整版发表,随后于5月8日在《保定日报》整版刊出,报社还专门配发了编者按。这两篇报告文学因是在李保国教授去世后最早以报告文学形式追念和讲述他的感人扶贫事迹,在保定、邢台等地引起较大反响。紧接着,我又精心修改并创作完成了中篇报告文学《太行山上著文章——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想在更高级别的报刊发表。因李保国教授首先是一位教师,我就把此作品投稿给了《中国教育报》文艺副刊部邮箱,事先我并不认识其中任何一位编辑。刚过两天,我按捺不住,便从网上查找到编辑部电话,拨过去询问稿子情况。不料,接电话的一位女编辑老师很惊喜地告诉我正想与我联系,说我的稿子在文艺部已经通过终审,已送交总编那里审查,请我再耐心等待几天。随后,我在每天早晨5点就上网查看《中国教育报》的电子版,该报当日的电子版上线很早,基本在5点左右就能看到。时隔5天,5月13日清晨,我照例用手机打开网址,第一眼就看到《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还压题配发了一张李保国教授正在修剪果树的大照片,可谓图文并茂,占据整个版面的三分之一。细看文章末尾还有一行小字:下转第八版。在作品发表的这一刻,我激动不已,双眼紧盯着作品题目“太行山上著文章”几个大字,看着李保国教授的照片,泪水一下子涌泻而下,流淌在我的近视镜片和手机屏幕上,变得一片模糊。我生怕惊动了爱人和孩子,强忍着内心的激动和感动,憋着气无声地啜泣着,持续很久。

  6月12日,我受李保国妻子郭素萍教授邀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聆听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前一晚,我就提前赶到了北京,在前门外的一个小旅馆里凑合着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人民大会堂东门外排队入场。报告会上,来自河北及首都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无不深深地为李保国先进事迹而感动落泪,我把这一动人时刻记录在后来的作品中,为创作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我清晰地记得,在当时报告会上,教育部一位副部长宣读教育部追授李保国同志为全国优秀教师的决定时,最后的落款日期恰为《中国教育报》发表我创作的《太行山上著文章》的5月13日。我想,当初该报决不只是看中我的文字,而是李保国教授的先进典型事迹的确够得上“头版头条”。

  我在创作关于李保国教授系列中短篇报告文学的同时,长篇纪实文学《幸福播撒太行山——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扶贫纪事》(后定名)的创作始终也没有停歇。我将最初的梗概和章节目录传给了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花山文艺出版社编辑,很快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并被列入了出版计划。由于出版社催稿子较急,我连续20天全身心投入创作之中。因家中书房狭仄,也没有安装空调,正值夏日,炎热难耐,即使吹着电扇,仍汗流浃背。就这样,我一度沉浸于李保国的感人事迹中,嚼着泪水,淌着汗水,不懈创作,几乎每天都到凌晨4点才去休息,身体严重透支。家人为我的身体时常担心,每天一过子夜就催我休息,我一边宽慰搪塞,一边咬牙坚持。每当想到笔下的李保国教授为科技扶贫事业长年奔波,不顾自身健康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高尚壮举,我能为其立传,吃这点文字之苦,受这点熬夜之累,相比之下还算得了什么呢?2016年6月,该书正式出版并被列为河北省庆祝建党95周年重点图书,中国作协于7月19日上午在北京专门召开研讨会,李敬泽、张胜友、梁鸿鹰、李炳银、李朝全、王宏甲、蒋巍、杨晓升、李青松等20余位评论家、作家冒着大雨参加研讨会,一致给予好评,引起较大反响。我作为作者代表在研讨会上发言,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作协这样的文学最高殿堂,开启了我文学创作之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我最早着手创作的《誓做太行一棵树——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被中国作协列为2016年中短篇报告文学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创作期间,我曾将部分章节和段落传给李炳银和李朝全,他们在微信里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李保国教授去世后,我的作品已完成,我将题目改为《永做太行一棵树——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后来发表在了《文艺报》(2016年8月10日)并被收入中国作协主编的《2016中国报告》一书,还荣获了第33届河北新闻奖一等奖。2016年11月28日,李朝全在刊发在《光明日报》的《“中国报告”专项创作工程:精练地讲述中国新故事》一文中专门赞誉道:高玉昆的《永做太行一棵树》为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科技富农事业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立传。这是一位甘愿生活在大山里的教授,朴实得如同泥土和农民的科技工作者,被人们称誉为“太行山新愚公”。作者表现了他身上的可贵精神。

  李保国教授获得了党、国家和人民给予他的最高荣誉。他成为太行山区10万多百姓在心里树起的一座巍峨不倒的丰碑。

  如今,文学界同道常赞誉我是创作和发表关于“人民楷模”李保国教授报告文学的第一人。我对此深感惶恐,但同时也甚感欣慰和自豪。我曾多次到省内外大学或基层讲座,常以“从我写李保国说开去”为题。我暗下决心,在今后的文学写作生涯里将永远以李保国为榜样,为时代而书,为楷模立传,为人民写作,做李保国式的知识分子和写作者。

  近年来,我的纪实文学创作始终围绕时代主题和社会主旋律,聚焦燕赵邢襄大地上的典型人物和重大事件开展创作。先后创作出关于清初名相魏裔介,近现代书画大家周抡园、白寿章,当代全国自强模范穆孟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红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付素珍,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李增运,河北7·19抗洪救灾,邢台抗疫等典型人物和事件的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作品,积极弘扬地域历史文化和英雄模范事迹。

  就在中国作协为我召开研讨会结束后的当天下午,我乘坐高铁冒雨回到邢台时,家乡罹遭百年不遇的洪灾。灾情就是命令!我没有停下脚步。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冒着酷暑走进了受灾严重的城郊大贤村,同乡亲们一起自救,一边采访,历时20余天,著成长篇纪实文学《洪殇——一个村庄的抗洪》。

  当今,李保国纪念馆、李保国先进事迹教育基地、李保国科技馆等在河北邢台太行山区陆续建成并对外开放。这不仅是对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和崇高风范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对李保国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和传承。这些场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级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来此参观、追思和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越来越多。

  (作者系河北省邢台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