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浇铸的声音造像
——三集广播剧《我宣誓》美学浅析
栏目:视线
作者:杜鸿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不久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融媒体中心倾力打造的历史广播剧《我宣誓》上线播出。广播剧分为三集,每集40分钟,根据作家黄荣玖同名报告文学改编,夷陵区文艺界人士、夷陵区融媒体中心干部职工等34人参加演出。该剧还特别邀请了我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著名朗诵艺术家、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创陈铎倾情旁白配音,让每一句诵读和对白都直叩人心。

  1929年10月6日(农历九月四日),湖北宜昌中共莲沱区委以乐天溪、沙坪为中心区域,同太平溪、邓村、下堡坪等地连成一片,组织发动了一场农民武装暴动,史称“九四暴动”。三集广播剧《我宣誓》以声音作为形式要件,以“我宣誓”为线索、符号和载体,对真实革命历史进行造像,生动实现了“还原真相、正视历史、启迪现实”的创作初衷,生动塑造了中共莲沱区委书记杨继平、共产党员周学祥以及杨定友、胡安全等先烈英雄形象,再现了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是一部用誓言和英雄热血浇铸而成的广播剧佳构。

  突出结构叙事,实现了复调叙事策略

  作品将“我宣誓”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以杨军和杨继平的“我宣誓”为主线,建构了作品“现在—过去—过去的过去—过去—现在”三个时空维度的叙事结构,突破了广播剧的时空转换难题,实现了作品“主题高、立意深、结构美、多重奏、意境远、扣人心”的效果。作品一共有五处三次“我宣誓”的场景细节呈现:第一处“我宣誓”是现在时,由中共莲沱区委书记、1929年“九四暴动”领导者杨继平的曾孙杨军的“我宣誓……”将剧情导入到91年前杨继平带领赤卫队站在沙坪坝夜风中宣誓的场景。在作品中间,分别于“九四暴动”前夜和杨继平英勇就义时呈现的“我宣誓”情景,一唱三叹地抒发了创作者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而在作品最后,在关联了大国重器三峡大坝建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许家冲村之后,再次拉回到杨军宣誓的情景,形成作品叙事结构的闭环,从而完成线索性的艺术表达。

  精心巧妙构思,实现了独具匠心的艺术效果

  在作品呈现的历史时空里,杨继平以三处两次“我宣誓”把作品引入了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结构主义叙事审美层面,更好地完成了英雄群像的人物塑造,并与坚定的誓言交相映辉,构筑起作品精神内核震撼人心的主题和要义。在第二处“我宣誓”里,剧情回溯到1929年“九四暴动”的前夜举行的宣誓仪式。它既是庄严的仪式,更是革命先烈在几十天之后一一赴死、为党和人民牺牲生命的思想和精神根基。及至第三处“我宣誓”时,剧情重新回到沙坪坝1929年农历九月四日峡江农民暴动当夜。此时,和前面的“我宣誓”比起来,革命者的誓言更加低沉,更加悲壮,更加绝决。剧情推进行到第四处“我宣誓”,是革命英雄杨继平最后践行誓言的时刻。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悲愤地吼道:……为党和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此时此刻,“我宣誓”则由一根红线转换成如椽大笔,刻画出革命先烈的钢铁意志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

  突破叙事维度,实现了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追求

  广播剧《我宣誓》凭借“我宣誓”这一事象,很好地承载了作品在结构、故事、情节、细节甚至是台词要件等形式上的叙事和审美功能,实现了形式即内容文体意义层面的转换和嬗变。首先,创作团队打破广播剧的创作传统,进行了一系列组合拳式的创新。如借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及元素,将旁白和对白拓展成“旁白对白+环境音效”模式,将事件讲述与历史真实的背景声音及其真实样貌融合在作品里,开创出理性讲述加形象表达的多维度复调叙事,造像于听众的艺术想象空间,让广播剧的每一个声音都直叩人心。与此同时,作品还借助“我宣誓”进行首尾相接并与历史事件互构,建筑出极富张力的审美向度,彰显了峡江红色基因与三峡大坝、葛洲坝等重要事象的内在关联。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夷陵区融媒体中心不断创新,打造了“我宣誓”多元化文创产品,构建“我宣誓”宣传品牌。除广播剧《我宣誓》外,还推出了“我宣誓”系列之夷陵版画、“我宣誓”系列之宣传沙画、“我宣誓”系列之主题音乐《英雄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