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完美与缺憾
——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完美爸爸》有感
作者:陈一诺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五光十色的世界,华丽的装饰和诱人的大餐;每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都能实现,每一个荒谬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这部电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充满娱乐和幻象的“理想境界”:从梦想到成真只在一瞬间。一个可以做白日梦的天堂,由甜腻的糖果和随时可以欢度的节日以及刺激的游戏组成,没有任何家庭作业,不需要承担义务和责任,摆脱了父母的管束。而且,虚拟世界中还有片中主角——大头儿子渴望的“完美的父亲”……但是,当大头儿子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时,却也感觉到了失落:爸爸真情的拥抱和妈妈烦人的唠叨,甚至是他最讨厌的胡萝卜都让他万分思念,他逐渐意识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不是享乐,而是亲情。这部电影也告诉我们,不管科技多进步,人类的情感都是不可替代的。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故事,一个“大头”男孩和一个“小头”爸爸之间的亲子关系。爸爸是一位电脑工程师,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真正的陪伴和了解,却设计了一个无懈可击的梦想世界和一位虚拟的“完美父亲”去取悦孩子。这个虚拟世界能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求,比如,能为孩子过一个美妙的生日,并让孩子与完美爸爸在炫酷的舞台上,在粉丝的尖叫声中弹起吉它、唱起歌,实现明星梦……总之,当大头儿子一头扎进这个神奇的妙不可言的世界,的确被深深吸引住了。然而,这个世界上的所有都是人为的程序,没有情感色彩,不会识别亲情真正的感觉。

  “完美爸爸”可以说与当今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当世界进入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当电子游戏成为无数熟悉人工智能概念的青少年难以言喻的快乐消遣,这部将AI/电脑游戏作为线索的动画片无疑成功地吸引着目标观众的注意力。片中两个平行宇宙象征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一个是虚拟。然而不仅如此,它也象征着孩子的内心渴望和成人俯视下的儿童世界。这也折射出了中国家庭的诸多问题:比如,对于中国父母来说,爱是给孩子平衡膳食营养,片中出现了很多次,围裙妈妈想方设法要把胡萝卜喂给孩子;对于片中父母来说,爱也必须有对孩子物质欲望的无条件满足。

  片中,儿子想要真正的吉它,父亲虽不知道为什么,但还是买了吉它,尽管那是一个玩具吉它,但当孩子哭得眼泪四溅时,爸爸还是下决心要给儿子买真正的吉它。儿子为什么喜欢吉它?究竟会不会弹奏?爸爸不清楚,观众也不清楚,这个孩子的愿望却成了爸爸的心结,是必须完成的物质满足。影片中的爱还表现在不断纵容孩子的虚荣心。比如,家长开放日,孩子们的爸爸们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成就,让孩子们有了“拼爹”之争,这个“秀”也是典型的中国式社会问题。好在,影片给出的是客观态度,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去表扬这种做法。但是,在儿子弄清爸爸究竟研究的是什么课题时,随着他惊叹的感觉,还有一个想象:那就是如果爸爸在同学老师家长们面前的那次“秀”上能如此展现就太赞了,儿子的心里还是有对虚荣的极度渴望。在这个家庭中,爱无处不在,但爱却是缺失的,都让虚拟的物质替代。

  如果,影片能够以鲜明的态度,以批判性讽刺的方式来唤起我们对社会和家庭问题的反思,那影片会有力得多。可惜,影片在这个时候,用移情法转移了主题,让一个被爸爸制造的AI,也就是“完美爸爸”控制了一切,危及到了他们一家人的生命。影片最终变成了一个家庭与恶魔之间的决斗。这种灾难片样式的高潮,虽然很吸引人,很有戏剧张力,然而却没有很好地呼应本来的主题:比如,真实的“完美”可能悖论地存在于极其复杂的日常缺陷之中,而在奢华的、变形的家中挥霍的爱,看似是“爱、希望和梦想的起点”,其实,是堕落和沉沦的起点,也是毁灭的开始。影片刻意强化的最初的家庭冲突从未得到真的解决,却引入了一种新的恶性外部因素,也就是强大的AI智能的进攻来增加情节的复杂度。一家人投入战斗,相互团结,战胜了恶魔。但如果,他们回归到正常,那些生活中的诸多麻烦依然会存在,又如何化解呢?比如大头儿子平日里骄横乖张,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无疑,他就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也不体谅爸爸工作的辛苦。在电影的结尾处,爸爸给儿子买了真正的吉它,儿子欢快地演奏,从这个角度说,这还是一种物欲的满足。先不说影片没有任何空间表现儿子对音乐的热爱,爱吉它不是爱音乐,他好像也根本不会弹奏吉它。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从思想上的改变。这里,如果加入孩子拿起来弹奏的吉它仍是爸爸当初买给他的玩具吉它,而无限珍爱的镜头,才能体现儿子的进步。影片中的儿子在现实的爱的包裹下,仍不满足,这是中国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非常希望看到这个孩子在回归日常生活后真实的成长,这里有小遗憾。完美父亲虽然不存在,但完美的爱是存在的,这种爱是相互的,它可以用更加生动的细节呈现。

  科幻元素的巧妙融合,卡通人物的特色线条,对极度享乐的嘲讽,幽默睿智的语言和哲理深刻的主题,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巧妙嵌入,还呈现出了“完美爸爸”的丰富魅力和道德缺憾。无疑,影片的目标受众不仅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身后庞大的家庭,这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主流价值传播力。

  当然,还有许多细节可以改进。比如,当儿子和爸爸面临生命危险,围裙妈妈不是按照爸爸的吩咐等在计算机前,保持高度警醒,及时按下救命密码,而是和来借醋的邻居喋喋不休,最后连密码都忘记了,把自己也带入了危险,这些桥段极不符合围裙妈妈的人设。尽管如此,我认为如果一部电影能够引导孩子在看完影片之后热情地拥抱父亲,那么这样的效果也是值得称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