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互融的一个例证
栏目:视线
作者:李枫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外文化交流互融的一个例证

——说说英法两种语言中的“Celadon”(青瓷)

  英法两种语言中的“Celadon”(青瓷)这个词,都缘起于我国“龙泉窑”烧制的青瓷。

  青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青瓷。从原始青瓷到龙泉青瓷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岁月。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市境内。南宋时期,为满足宫廷、官家的需要,龙泉窑生产出一种以施粘稠的石灰碱釉为特征的仿官窑瓷器,在南宋中期以后,形成了有其自身特点与风格的梅子青、粉青釉龙泉青瓷。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使青瓷的釉色之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粉青釉釉层厚而透明,外观柔和淡雅,犹如巧夺天工的青玉;梅子青釉釉层则略带透明,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这里“最重大的突破是将厚胎薄釉改为薄胎厚釉”,突出了南方青瓷精巧秀致的风格。

  元代,龙泉窑烧造盛极一时,器形从宋代的精巧秀致风格向硕大壮美转变。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瓷器中的龙泉窑缠枝菊纹撇口尊,器形硕大,纹饰精美。器身自上而下共分五层纹饰,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翠,釉层如青玉如翡翠,并且有较高的透明度,是元代青瓷中的珍品。

  宋元以来,龙泉青瓷还作为“外销瓷”或“礼品瓷”输出到东南亚、欧洲及东非等地,深受这些地区人们的喜爱与欢迎。这些输出到异域的龙泉青瓷,因在器型设计及装饰题材等方面要适应和满足异域文明的需求,成为多民族、多习俗、多文化共同参与创造的载体,在保留中国陶瓷文化独具魅力的特征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国内用瓷的特点。

  青瓷,从一个方面折射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亦是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语言,产生于人的社会生活并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丰富。17世纪初,法国人依据当时流行的歌剧《阿斯特蕾》中男主角“塞拉东”(Celadon)的形象,给美轮美奂的龙泉青瓷取名为“塞拉东”(Celadon) 。剧中的塞拉东是一位英勇的牧羊人,一袭淡绿色长衫是他的日常衣着。《阿斯特蕾》原本是法国17世纪最为畅销的一部“田园小说”,讲述的是牧羊人塞拉东与牧羊女阿斯特蕾之间的爱情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格扎维埃·达尔科在其所著的《法国文学史》中指出,“以《阿斯特蕾》为典型代表的‘田园小说’,或其他‘田园作品’传递出的首要启示是:对完美爱情的执着追寻象征着对纯洁、绝对理想的向往,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的追求必须不停留于表象并弃绝所有的粗俗。”“这部小说促进了人与自然和睦共处,相融相生的发展。”田园小说《阿斯特蕾》为多部歌剧、芭蕾舞或乐曲提供了素材,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牧羊人塞拉东成为当时人们的思想楷模、行为典范,坊间也流行模仿其语言特征、爱情艺术,以及清新自然的生活作风。由此,不难看出:法国人以身着淡绿色长衫的英勇的牧羊人塞拉东来指代“龙泉青瓷”,透露出的,是人皆有之的对绿意盎然的春之美的赞叹。

  根据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法汉大词典》,“塞拉东”一词如今在法语中的第一义项为“浅绿色、淡绿色、灰绿色”,第二义项为“多情的男子” ,第三义项直接就是“青瓷;仿青瓷”;而第12版《柯林斯英语词典》告诉我们:英语中的“青瓷”(Celadon,音译“塞拉东”)一词来源于法语,取自《阿斯特蕾》中男主角的姓名。在这本较为权威的英语大词典中,“塞拉东”这个词只有两个义项,第一义项为“主要产于中国、上灰绿色釉的瓷器”,第二义项为“一种浅绿色”。稍事梳理英语发展的简史,还可以看出:英语对法语等庞大的外来语词汇的吸收与消化,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对英语发展的影响。从“龙泉青瓷”到“塞拉东”(Celadon),这样一个由不同文明间的相遇相融引发的英法两种语言词汇的缘起及流变现象,显然是中外文化交流互融的一个生动而又具体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