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开口讲话”“活”在人们身边
栏目:两会声音
作者:王琇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唐宫夜宴》火爆“出圈”,也带火了不少文物,其中演员的原型就是洛阳博物馆的唐三彩女俑,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文物是最好的讲述者,文物可以“开口说话”,“活”在人们身边。例如,作为研究华夏文明开端的关键考古遗存,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揭开了“华夏第一王都”的神秘面纱,成为开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把金钥匙,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一件件文物和展陈设计,都在尽可能“活化”展示二里头遗址60余年的考古成果,让更多人听得懂、看得到华夏起源的故事。在展示文物实物的基础上,辅以图片、文字、油画、沙盘、模型等,并充分融合多媒体、触控屏、数字化等科技元素,通过“玉器制作工艺情景全息动态复原”“我为夏都造园林”等互动游戏,让观众在博物馆内边逛边玩,寓教于乐。

  河南身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应该更加自信,将技术与传统相结合,弘扬优秀文化。除了《唐宫夜宴》之外,洛阳博物馆也在积极依托文化资源,打造创意文化节目。2020年国庆期间,我们依托馆藏文物,复原了25套古代装束,举办了“洛水霓裳”装束复原秀。让传统与流行的融合、现代与历史的交织、科技与古典的碰撞,在光与影的结合之下,呈现出一场宏大的文化盛宴。该秀展示了战国至宋代千余年间的服饰文化。从汉墓壁画到永宁寺陶俑,从唐三彩仕女到宋代砖雕……一件件被“复原”的文物走上T台,用最潮的方式再现了古老历史。

  此前《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火,让不少人心里都有了一个考古梦。文创界的新秀——考古盲盒让考古迷们实现“我在家中挖文物”,它把时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结合,将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当人们拿起“考古神器”洛阳铲,层层挖土,再细细地扫去浮尘,神秘的“宝藏”慢慢呈现全貌。文物爱好者或者盲盒玩家在挖掘过程中,能“感受到考古学家的快乐”——能挖出什么,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本就颇具刺激性。考古盲盒大火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当下喜闻乐见的盲盒形式,把看起来呆板的“考古发掘”从被动学习变为有趣的主动探索,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吸引着孩子以及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助于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王琇 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