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秋舫
栏目:风物
作者:王友良  来源:中国艺术报

况公祠一亭一桥一舫

  对于一些人来说,江南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是用一支毛笔,蘸一点墨,就能画出的。烟雨朦胧,小桥流水,再添一只小船,就是梦里江南最诗意的风景。

  如果说,江南是一场梦,那么,园林该是梦境现实化的象征。造园者常常把咫尺山林浓缩成一方天地,或许岁月真的会在一个地方停滞不前,比如山石,比如湖光,比如船舫。

  舫,是园林里最具情怀的一种景观设计,往往仿照船、画舫演变而来,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不仅具有休憩、娱乐、宴会等功能,同时也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与诗意表达。拙政园的香洲、怡园的画舫斋是比较典型的代表。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精神的象征,成为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

  延秋舫,是苏州况公祠中心区的一座建筑,最早建于清代,老建筑毁了,现在看到的是后人重建的,宋代诗人邵雍有诗:“八月延秋禾熟天,农家富贵在丰年。 ”延秋舫这名字,大概出于此。史料记载这建筑为“船厅” :“船厅东与戏台呼应,西与辟疆馆相属,整个建筑木质结构,平面造型,卷棚歇山顶。 ”延秋舫,这名字已经点到了园子的文化命脉。将况锺生活学习的地方,改为况锺专祠,其本身就是想延续况锺一生的底蕴和元气。

修葺一新的况公祠门口

  庚子阳春,况公祠又一次修葺一新。来到小园,延秋舫正门朝南,斜对面与新建的允心亭隔水相望。站在舫前,极目四望,游园尽收眼底。小桥与青枫、清澈的水面融为一体。水面不阔,却有湖的意趣,但见杂树花草,色彩缤纷。虽无远山,却有山石巉岩。流水贯通南北,水响淙淙,仿似鸣琴。

  沿延秋舫右侧通廊,可环“湖”一游。过允心亭,在湖西南角,伫足而立,当回望延秋舫。远看,百年楝树,笼盖飞檐。近视,曲水通幽,莲叶亭亭。环顾,又有众多小景,供人遥想。秋日,自然是延秋舫最出色、最有味的。延秋,延秋,延何秋?

  是秋色。园内青枫、黄杨、楝树、老榆、桂树繁茂葱茏、色彩斑斓。满眼的叶子,载满了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茁壮。秋风引发,生命升华,杂花繁树,以不同的姿态迎接阳光,又以不同层次的色彩染遍小园,或黄绿、或紫红、或金黄、或鲜红。

  是秋意。一亭一廊一桥,廊亭相连、曲泓桥影。秋天的荷,层叠透明的花瓣中泛着嫩黄色的小小莲蓬,向四周伸展着金丝般的细蕊。微风拂过,深绿色的荷叶轻轻摆动,摇曳出层层涟漪,有薄如蝉翼的花瓣徐徐飘落水面,悄然无声。书带草在太湖石的罅隙中悄然盛开,娇美、芳馥。白天,天空如洗,一望无际,朗日清风,明净爽快;暮色里,晚云收,夕阳挂,一棵枫树,满眼桂花……

  是秋声。月亮慢慢升起,清辉袭地。夜风吹来,淡月笼照。夜幕朦胧,虫鸟叽啾,园内更觉一种幽静和空灵。秋虫唧唧,虫声如水。水烟澹澹,楝果跌落,惊翻锦鲤。

  是秋思。舫前有一联:“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二十四个字,概括了园主人况锺一生写照。治苏十三载,惩奸吏、裁冗员、减重赋、废苛捐、清积案、平冤狱。深受百姓爱戴,呼为“况青天” 。“试问封建官场有几? ”“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一问一答,启迪人思索。两袖清风显其德,一肩行李彰其廉,这是对况锺给予的高度评价和由衷的赞美,也是为千千万万后来者树立的典范和高标。舫前也可坐观,适逢秋雨如丝,静听雨打荷叶,雨意迷蒙中,允心亭青瓦飞檐,遥想朱瞻基得知苏州大治,畅笔而书:“山际云开晓色,林间鸟弄春音。物意皆含春意,天心允合吾心” ,其情其景,如现眼帘。

  更是秋叹。舫内,可容二十人观,三段幻影成像,恰好是况锺治苏十三年中“三留苏州”精彩演绎。一留苏州,况锺夺情起复,带孝治苏;二留苏州,任满述职,苏州万人联名乞连任;三留苏州,况锺去世,郡民罢市,如哭私亲,归柩之日,倾城出送……百姓心中有杆秤,千秋遗爱昭史册。延秋,延的是歌颂和赞叹,延的是怀念和推崇。三段幻影,六百年前的场景再现,其中童音至臻,尤其让人动容:“况太守,民父母。愿复来,养童叟……”

楝花盛开背景下的延秋舫

  美国作家梅·萨藤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专心致志地看一朵花、一块石头、一棵树,草地、白雪、一片浮云,这时启迪性的事物便会发生。 ”其实启迪性的东西到不一定有多少,只不过感觉在时光纵横的怀想中,能遇到一处可心的所在,也是一大幸事。一座园林、一座建筑,往往就是美好的心灵体现,是园主人的底色和底气,这种底色与底气,又可以安置不同人的心性与情怀,延秋舫就是这样的建筑吧,看了总让人流连。如果说,况公祠是一幅清标高志的画,这延秋舫该是让人醉卧不想离去、承载精神之梦的小船……

  时间会渐渐远去,六百年,一挥间;延秋舫花香染透的风,却叫人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