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厅:东阳雕刻的集大成者
栏目:聚焦
作者:孙琳 王翠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门厅南梢间正立面檐部砖雕全景:太狮少狮(中部)、增寿图(下部)

  中国民间建筑雕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素有“国之瑰宝”的美称。民间艺人用历经沧桑的老房子上保存的雕刻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坐落于义乌西部上溪镇黄山村的八面厅作为浙东地区古建筑代表,充分展现了清代东阳雕刻的艺术风格。

  黄山八面厅建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 ,咸丰十一年(1861年)前部花园和花厅两部分因战事被太平军焚毁,现遗留门厅、大厅、堂楼和东西侧院,三跨六院共计2600余平方米。整座建筑布局严谨规整,雕刻装饰地域特色鲜明,集石雕、木雕和砖雕于一身,雕梁画栋,一步一景,抬头俯身之间各雕塑样式繁简兼具,极具研究价值, 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石雕砖雕木雕: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契合

  八面厅石雕部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集中在墙基、柱基和门劵洞处,因材质特点主要起到支撑承重作用,故多以浅浮雕形式雕刻吉祥动物、花草植物、暗八仙、博古杂宝等吉祥图案,抑或以精细的回纹、龙纹、莲花纹、卷草纹等吉祥纹样跃然其上,石雕部件显得稚拙而不笨重。疏密的组合,堪为整个满雕空间内的留白一笔。

  八面厅砖雕部分主要集中在门厅正立面,门罩和窗户上亦有表现。门厅正立面部分,砖雕主要集中在檐部,分上中下三层雕刻。上层主要以带状连枝花卉图案装饰其间,雕刻工整细腻。中间部分主要雕刻有和合二仙图、太狮少狮图、天官晋爵图、渔翁得利、招财进宝等图案,各部分之间以博古宝瓶装饰链接。下层则主要以文学故事或戏曲故事为主,周围以花草连枝纹样装饰点缀,如: 《文王访贤》 《增寿图》《老子西出函谷关》 《孔子问道》等。各场景雕刻细腻,人物形象自然随性,表情祥和,紧扣故事主题,给人以喜悦之感,呈现出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场景。

  八面厅雕刻中最精华的部分当属木雕。木雕分布于各建筑部件之中,牛腿、雀替、斗拱等各构件均被满刻上各种纹饰图案,艺人根据不同的建筑部位,采用线雕、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法相结合,多以瑞兽花鸟以及文玩博古等为题材,以谐音和故事内涵寓意祥瑞,将木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契合,又将房主的生活追求和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类似题材的雕刻和表现手法在浙中一带的传统民居随处可见,这类通俗易懂的题材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反映了人们对道义的崇拜和美好愿景的追求,极具教化作用,同时对清嘉庆年间东阳木雕精工细雕的鼎盛之景可窥一斑。

  其中牛腿部分因其用料大,工艺难,最为考验艺人水平,也是最为出彩的木雕部件,题材多以太狮少狮和刘海为主,太狮少狮在木雕中的组合形象与石雕中相仿,刘海则憨态可掬,动态各异,无疑增加整体建筑繁复之感。除上述吉祥寓意题材外,民间神话、历史典故、戏曲故事可谓雕刻得精妙绝伦, 《三顾茅庐》 《昭君出塞》《霸王别姬》 《贵妃醉酒》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戏曲故事在琴枋和雀替部分依次可寻,但至今仍然还有很多无法识别的剧目和故事有待研究。如今保留下来的戏曲场景和人物形象多参照戏曲舞台装扮,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也有很大价值。其中位于一进院落边廊雀替上的“十二花神”木雕以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作品《牡丹亭·堆花》为蓝本,并结合《堆花神名字穿著串头》和《昆剧穿戴》中的戏服穿戴,用精湛的雕刻技艺展示了明清时期流行于民间的花神信仰,再现了工匠艺人对清乾嘉年间流行的昆曲“十二花神”表演的艺术化再创作。

  艺术风格:由简到繁,精致逼真

  东阳雕刻艺术明代时期粗犷奔放,到了清嘉庆年间,则由简到繁,精致逼真。黄山八面厅是当时东阳雕刻艺术繁盛的一个年间,其艺术风格特点鲜明:

  繁而不塞,经营位置。美国建筑史家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认为:“建筑的最高境界与其说是一个充满装饰的结构,倒不如说是一个结构精妙的装饰。 ”八面厅的建筑构造和雕刻完美诠释这一观念。艺人们在保留平面装饰手法的基础上,根据雕刻装饰的部位和主题,采用散点透视和鸟瞰式构图法相结合的手法,运用高浮雕、半圆雕等技艺,将八面厅雕刻的装饰性和受力结构形成完美的契合,并统一于八面厅这一建筑精神的载体中。无处不雕、无处不刻的繁复雕刻不仅起到令人目不暇接的“装饰”效果,更通过“装饰”效果构建建筑的整体结构。反复出现的福禄寿喜、太狮少狮形象,在讲求结构相同的同时,图像上又彼此相异,统一中富于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于,这些精雕细刻的建筑部件,繁复之余并不是一味求满,而是繁而不塞,主次有序;其次,雕刻讲求经营位置,在前厅后院的整体规划之下,八面厅总体布局以中轴线门厅、大厅和堂楼为主,南北跨院及厢房相较简洁,依照各个构件的体量和雕刻按大小和繁复程度合理安排、有序分布,体现了建筑的主次结构和封建家长制下的尊卑秩序。

  儒商文化,注重内涵。东阳一带的民居有异于其它民居,其建筑、雕刻艺术还承载宗法礼制和人伦教化。在八面厅雕刻作品中除寓意祥瑞的吉祥纹饰和花草图案外,在檩、琴枋、隔扇等部位亦有大量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在题材的选择上,从商的主人并非一味选取财运亨通主题,而是更多地选用《鞭打芦花》 《灞桥挑袍》 《张良拾履》 《五凤楼学士》等题材,时刻警醒陈氏后人牢记“忠孝礼义廉耻信” 。此外,大量的博古题材在起到衔接作用之余,也是主人精神诉求的寄托和对儒家传统的弘扬。由此可见,八面厅雕刻艺术不仅反映了匠人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还体现了八面厅主人的个人修养与江浙地区儒商文化底蕴。

  戏曲艺术,兼容并蓄。八面厅戏曲题材作品极富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游览八面厅可见戏曲剧目雕刻多达80余处,如《西厢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封神演义》等戏曲情节都以单折或多折的方式出现。单折画面人物造像准确,表演痕迹鲜明,画面生动;多折画面注重故事情节连续性,宛若连环画,这些戏曲雕刻以视觉视角保留了清嘉庆年间昆曲表演的理念。戏曲题材木雕作为大众化的民间艺术,以鲜明的主题、巧妙的构思,不仅展现了戏曲风俗的流传与兴盛,亦用精湛的雕刻技艺直观再现并保留了明清时期戏曲表演场景。因此,八面厅的戏曲雕刻是雕刻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融合的体现,可以说是戏曲和流俗传统相互影响,最终影响了八面厅雕刻及建筑艺术的表达。

  东阳雕刻艺术因地文明,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渐臻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印染业和印刷业,至明代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期间不乏宗师巨匠与赫赫名迹。清嘉庆、道光年间东阳木雕进入了鼎盛时期,北京故宫和颐和园的建造修缮均有东阳艺人的参与。黄山八面厅的雕刻在艺术和民俗上有较重要的价值,无论砖雕、石雕还是木雕,各种构成元素都是欣赏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其用特点鲜明、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尘封的历史,向我们直观再现了清嘉庆年间江浙地区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和艺术审美情趣,这正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征和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