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花香
作者:张堂耀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早晨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时,黄二叔起床了。天气炎热,但他还是穿了长袖衣,脚下一双解放鞋。他心里惦记着山上的蜜蜂,今天要去把蜂蜜取回来。他打开房门,拿出一个缝了两条布带的蛇皮袋,把水壶、干粮、桶等装入袋中,然后背起,走下门前石阶。他们村子位于山脚下一个山坳里,房子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村前一片面积不大的稻田,村后的崇山峻岭,连绵一百多里。山里多瑶民居住,所以这山被称作瑶山。他们的村庄像戴在大瑶山手上的一枚戒指,被大山百般呵护。

  天已亮,大山却依然睡意朦胧,浓浓晨雾就像一床洁白的被子,轻轻盖在山脚。“吱呀”的开门声传来,村里还有其他早起干活的人。黄二叔戴上草帽,低头向大山走去,不一会就走进浓雾中,身影渐渐与大山融为一体,最后被浓雾淹没。

  五十多岁的黄二叔养蜂几十年了,大山的每一条小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条小溪,都认识他那瘦瘦的身影。山路崎岖,斑斑点点的阳光洒在路上,林间传来小鸟的争吵,他的脚步声惊动了林子里的居民,“呼”的一声,一只雉鸡拖着长长的尾巴,惊惶地从路边的草丛飞起,钻进密林深处。山林一下子沉寂了。

  在山上行走,总会与一些动物不期而遇,如黄猄、豪猪、树蛙等。有一次黄二叔正在小溪洗手,发现一只山牛在不远处盯着他,山牛学名叫水鹿,他心里有点慌乱,幸好对视了一会儿后,山牛掉头走了。

  黄二叔继续赶路,他在山上有40多窝蜜蜂,他养蜂的方式叫做“筑巢引凤” ,即根据蜜蜂的喜好,在合适的地方做好窝,引野蜜蜂来住。有人喜欢用木板做蜂箱,但黄二叔喜欢借自然条件改造蜂窝。如在朝阳的石壁上,找个凹洞,约行李箱大小,太大了不好,太小了,就挖大一点;在外面用砖砌墙,就成了一间蜜蜂的新家,留下一个小孔做门,方便蜜蜂进出。这种地方温暖干燥,最适合蜜蜂居住。另一种是在大树下做蜂窝,瑶山有很多粗壮高大的树,如米锥树、半枫荷、香樟、枫树、松树、杉树、黄檀等,有的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怕有几百岁。在大树下做蜂窝也简单,大树的根部往往会分叉,就选择在分叉的地方往下挖,把下面的泥土掏空,上面用木板盖上,挡住雨水,就是一个蜂窝。蜂窝都在半山腰,巡一次山要一天时间。

  走惯了山路的黄二叔这时并不觉得累,他不紧不慢往前走着。他要去枫树坳,那里有两个蜂窝,上个月巡山时,发现这两个蜂窝都有蜜了,现在是夏至,蜂巢里的蜜应该可以采了。

  山路两旁树遮林蔽,凉风习习,很快吹干了身上的汗,一阵花香扑鼻而来,头顶飞过几只蜜蜂,路旁有棵乌桕树,树间蜂飞蝶舞,嘤嘤嗡嗡,热闹非凡。春天虽然繁花似锦,蜜蜂来回穿梭,样子挺繁忙,但春花的出糖率低,仅够蜜蜂自己吃。到了夏天,山上开花的植物仍然很多,蜜蜂主要从乌桕树上采蜜,乌桕树的穗状黄色小花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引来成群的蜜蜂在花朵间上下忙碌。因此夏蜜也有人称作“乌桕蜜” ,相对于冬蜜的单纯,也有人称夏蜜是“百花蜜” 。

  有一段路比较潮湿,一边是陡壁,一边是山沟,泉水从陡壁上的石缝中渗出,滴滴嗒嗒地掉落下来,黄二叔用水壶接了水,喝了一口,顿时清凉惬意。路面湿滑,步步得小心。

  枫树坳到了,黄二叔的蜂窝就在不远处的山崖下,与路还有一段距离,那里杂草丛生,没有路可走,根本看不清脚下的情况,得格外小心,以免踩到蛇。瑶山毒蛇多,有的蛰伏地下,有的盘绕树上,防不胜防,而且蛇在夏天最活跃,毒性也最大。他以前曾踩到过一条蛇,软软的,幸好反应快,没被咬。

  黄二叔用树枝探路,向一堵山崖走去,衣衫不时被荆棘勾住,终于来到山崖下的两个蜂窝前,他麻利地取出了黄澄澄的蜂蜜,给蜜蜂留下足够的“食粮之后” ,他取出的蜜约70斤,黄二叔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太累了,筋疲力尽的他坐在一棵半枫荷下休息,边吃着馒头,边盘算着今年的收成。他想,等儿子下次回来,让他多带些蜂蜜去喝。儿子在城里工作,要接他去城里,以后就不用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了,是去还是留?黄二叔拿不定主意,留在村里的人没几个了,想到这,他心烦意乱。

  他背起沉沉的蛇皮袋,下山了。

  “咕咕咕……” ,草丛里传来鹧鸪的叫声,这熟悉的叫声仿佛是大山对自己的召唤,黄二叔不由停下了脚步。

  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背上的蜜太重,下山的路他走得很慢,似乎一直在大山里徘徊。

  “咕咕咕”“嗡嗡嗡” ,山间响起鹧鸪与蜜蜂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