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光绚若霞
——谈中国传统织绣之云锦
栏目:以物说史
作者:高文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白地织金凤穿牡丹妆花缎(清)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这首诗篇是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对云锦的赞叹。云锦作为我国传统丝织技艺的佼佼者,因其用料考究、色泽绚丽、织造精美、纹饰吉利而备受世人关注,有“锦中之冠”的称号。

  云锦始于东晋末年,发展于元代,至明清时期大盛,最鼎盛时南京城内约有三万台织机,同时运转起来,机杼声声作响,不绝于耳,繁闹了秦淮河两岸,见证了金陵丝织业的昌盛。清朝在江南设有江宁织造(南京) 、苏州织造、杭州织造,专门负责宫廷及官用绸缎的造办等事宜。为了满足皇室御用的奢华,云锦的织造常常不惜工本,织金带银是其一大特色,所织成品金光熠熠,富丽堂皇。云锦主要有库锦、库缎和妆花三大类。库锦也称“织金”“库金” ,因贡入户部缎匹库,从而得名;织造时以纹饰充分显示金彩为特点,光泽绚烂。库缎是一种本色提花缎,在缎地上起本色或其他单色花纹。妆花是云锦集大成者,尤为华美,最具代表;妆花是以“挖花盘织”技法在绸、缎、纱、罗等织物上妆出彩色的纬花图案,因为原有的地纬组织不变,而图案部分的纬线组织是多重的,可谓“逐花异色” ,故而织料比较厚重,且配色丰富,光彩夺目。

  云锦采用的是大花楼木织机,每次织造时需要两个织工一同配合完成,提花工坐在机器上层负责拽花,织花工坐在机器旁负责妆金敷彩,二人通力合作,一天也只可织出约5厘米的云锦。可见其难得,故也有“寸锦寸金”之说。假如要织造一张幅面为78厘米宽的云锦,那它的织面上就约有1 . 4万根丝线。由此也可窥视出云锦织造的繁复与耗时。

  “白地织金凤穿牡丹妆花缎”的幅宽就是78厘米,纬线是由白色丝线与片金线一同构成,以片金做“金绞边” ,将所有图案轮廓勾勒完成。片金是用很轻薄的金箔贴于刷好鱼胶的特制纸张之上,再裱成双层,然后切割成金丝条,后作纬线织入锦缎内。此锦同时在纬向上安置了8种彩色丝线,逐花异色的交替织出各色纹样,主要纹样的凤凰,其身躯与翅膀均可见圆金线显花。圆金线也称“捻金线” ,是用蚕丝线作芯,涂抹粘合剂之后,再将片金线螺旋捻制于芯线之外,后织造于所需处,呈现出光泽饱满的视觉效果。匹头有“江南织造臣七十四”款识,可知是江南织造臣子七十四督造上贡的妆花锦缎。

  “款识”一般多用于指代书画作品的题名及创作年月等信息,而丝织品的款识多见于乾隆之后,位于织料的匹头部位,一般都是以织造地及督造官的名字所构成,反映出官府督办的严密。常见的匹头款识有:“江南织造臣庆林”“江南织造臣忠诚” “江宁织造臣高晋”等。除“三织造”款识外,还有“耕织图”款,据《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一载: (织染)局原建于地安门内嵩祝寺后,乾隆十六年奉旨移于万寿山之西,与稻田毗近,立石曰“耕织图” ,原机上“织染局”三字,今改为“耕织图” 。这便是“耕织图”款识的由来,它的前身便是京内织染局。耕织图位于颐和园(清漪园)内,此地有山有水,有乡野之趣,花红柳绿,稻田密布,听蝉鸣林间,机杼作响,果真一幅和谐的耕织之景。乾隆的御制诗也对此地多有描绘,从侧面显示出乾隆对此地的喜爱之情,如《水村居》 :“夏仲林阴深石径,雨过涨影到柴门。 ” 《昆明湖上作》 :“柳金桃绮春风梦,蚕陌鳞塍耕织图。 ”

  清代云锦的织成品多用作皇室的服装及日用装饰,如袍料、经面、垫片、帐沿、帷幔、桌围、椅披等,袍料也称“织成料” ,是指按照所需袍的具体款式、尺寸、图案等织成的面料,制作时只需按照式样裁剪缝制即可成为一件完整的袍子,从外几乎看不出缝合的痕迹,故而也称“天衣无缝” 。“天衣无缝”最合适的例子,当属明万历定陵地下宫殿出土,南京云锦研究所耗时十年所复制的“拓黄织金妆花缎龙云肩通袖直身袍料” 。这件大型织成料尺寸超12米长,容纳了一件龙袍所需要的通袖、大襟等等12个部分,只需按式缝缀,即可成为完整的龙袍,纹样不间断,不见缝制之痕,整体浑然天成。

  “杏黄地彩云金龙纹妆花缎袍料”采用云锦妆花工艺织就而成。以杏黄缎为地,织云龙纹,并用“八吉祥”点缀其间。八吉祥是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个图案,分别为: “华盖、金鱼、宝瓶、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 ;华盖也称宝伞,置于佛顶,遮蔽魔障,荫护众生。金鱼自由自在,畅通无碍,常以一对的形式出现,象征脱离困境,复苏重生。宝瓶内盛有甘露与宝石,代表疾病消除,福泰安康,俱宝无漏。莲花圣洁高贵,代表终成正果。右旋螺代表佛音悠扬,声名远播。吉祥结代表佛法无边,永无止境。尊胜幢代表魔障消除,终获解脱。法轮代表旋转不止,永生不灭。除八吉祥图案外,此袍还饰有日、月、寿等纹,表达了吉庆有余,万寿无疆的美好愿望。匹头织有“金陵涂东元玉记本机”款识。江宁织局于光绪三十年(1904)奉旨裁撤,故宫廷所需云锦每年均派专员去民间采办,南京常见的经营云锦的“号家”有“涂东元”“张象发”“王家和”等。

  历史更迭,星云流转,云锦历经沉浮起落,终淬炼成金,现今已成为中华民族丝织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成为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光芒如同织就的彩锦一般,熠熠生辉,令人着迷。

  (作者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