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川原以黄河为宗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栏目:国学纵横
作者:刘晓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讲话着眼“千秋大计” ,运用系统思维,深刻阐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五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丰富内涵,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既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深刻认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大意义

  我从三个维度谈谈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大意义。

  一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的重要意义。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文化以其悠久性、先进性、辐射性、多样性,引领、推动着中华文化发展,塑造着中华民族。“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追溯黄河文化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追踪溯源,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的重要意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两岸人民对黄河有着深厚的精神依恋,亦对黄河有着崇拜、感恩和敬畏之情。 《汉书·沟洫志》曰:“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黄河千年奔流不停,象征着华夏民族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黄河磅礴雄伟的气势,体现出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品格,这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有感召力、凝聚力的精神纽带,“炎黄子孙”这一称谓,成为中华民族最广泛、最深沉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表明了中华民族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富有凝聚力的保障。

  三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打牢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的重要意义。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黄河治理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黄河流域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 《老子》 《史记》等经典著作。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水利建筑、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黄河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最深厚的基础构成。以黄河为题材,历代文人创作了数不清的流传千古的文学艺术作品: 《将进酒》 《凉州词》 《使至塞上》 《登鹳雀楼》 ……一曲《黄河大合唱》 ,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强音,极大激励了中华儿女抵御日寇的决心和信心!这些以黄河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仅为人们耳熟能详,也成为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的文化精品,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几点建议

  应该看到,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和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条件厚植文化优势,实现文化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线,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落实这一要求,要立足山东,面向全流域,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家开放格局;要更加注重黄河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大协作、迈出大步伐;要统筹推进“黄河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治河、惠民、生态互促共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 ,使沿黄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亲身体验到保护、治理、发展黄河带来的实惠,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奠定民意和物质基础,从而充分调动起沿黄各地及广大人民群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黄河文化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创新密切结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并争取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二是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议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精心谋划、科学编制沿黄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黄河文化深入研究。将黄河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文化集中展示,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和标志性文化景观,打造独具齐鲁特色、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和黄河故道文化风情体验区。

  三是以深入挖掘研究黄河文化为基础,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故事讲述和承载的是民族精神。建议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深入梳理和挖掘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加强黄河文化、齐鲁文化、海洋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研究,持续开展黄河故事、黄河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转化,充分展示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要以发展文化新业态为重点,整合资源,开发视听娱乐、演艺观赏、竞技游艺等可体验的文化产品。同时,征集影视剧本,邀请一流团队参与制作,打造一批精品力作,讲好黄河生态和黄河治理的故事,讲好黄河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故事,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充分展现母亲河的强大凝聚力。

  四是以发掘黄河文化为契机,叫响山东省黄河品牌。要从国家的高度和全局的视野来研究黄河文化,依托沿黄城市、村镇挖掘黄河文化,凝炼厚重的文化内涵。建议聘请专门宣传策划公司对山东省黄河文化旅游,进行整体包装推介,深挖特色优势,扩大知名度。加强对山东黄河品牌的宣传推介,提炼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黄河精神,讲好山东的“黄河故事” ,努力打造黄河沿岸城市高效生态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黄河齐鲁品牌。

  五是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健全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工作体系。为保证黄河文化的整体性、完整性、系统性,突出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并提高工作效率,建议报请中央,由山东省牵头设立沿黄九省区都参与的全流域黄河文化研究及协调机构。同时,在山东省内建立、完善黄河文化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共同开发建设黄河文化的多方联动,全方位加强对黄河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加强黄河沿岸生态规划管控,强化污染防治和绿色发展,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丰富提升沿黄城市、村镇文化内涵和品质,努力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刘晓静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