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言摘登(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作为一部献礼片,我对该片第一个感受是还原了历史的风貌。城墙的门以及老街坊都是真实的,不是搭出来的景,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历史质感,经得住看。比如给西柏坡送煤这一路上的航拍,太行山的雄伟和壮观,民歌在山间回荡飞扬,地方文化韵味和背景很幽深,年代感非常深远。第二个感受是宏大的历史叙事。当年阳泉市的煤矿、兵工厂等百业境况的方方面面都写到了,并且不仅写阳泉,它还涉及石家庄、西柏坡,把阳泉放在全国解放更大的背景中展开历史叙事,把这段历史发展交代得很清楚,这是这部片子应该承担的使命。第三个感受是艺术视点。该片叙事的艺术视点是聚焦再聚焦,主线剧情是兄妹的重逢与阳泉的解放,观众的情感会沿着艺术视点和叙事走进去,主题自然就会得到很好的传达。总体来看,是一部有历史质感的、有地域文化韵味的、有家国情感的电影。演员的表演朴实真实,很耐看。

  ■王丹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这部影片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把历史的真实性和城市的传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影片开头弹壳遍地可见,孩子们随手可捡,把一场解放城市的战斗和一枚枚小小的弹壳相结合,用这样的艺术语言交代那个烽火弥漫的岁月,不是用过多的街道冲锋和战壕去表现,而是用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再现还原了阳泉当时解放的特殊性。第二点感触很深的是人物的丰富性和红色文化的故事性。这部影片聚焦一个新城市的建设和治理,用情感的一些小细节串联故事,把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大众记忆的情感线,交织到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大的情感线上。在众多献礼片试图对国家叙事、地理叙事、红色文化重新进行艺术诠释的努力中, 《铁血阳泉》做出了一次独特的、很值得总结经验的探索。

  ■康健民(《铁血阳泉》导演、编剧)

  阳泉独特的红色文化深深震撼了我。特别是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馆的关于阳泉解放和建市的一些史实资料,更是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

  我首先要特别感谢阳泉人民,整部影片拍摄涉及18处大景点,全部在阳泉选景完成。群众演员人数超过5000人次,全部来自阳泉市人民。阳泉人民的参与热情、质朴的情怀和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也让我们从中吸取了很多精神营养,让我很感动。

  其次我要感谢我们整个创作和摄制团队,无论是演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是怀着一种拍摄好电影的情怀,全身心地投入影片的创作。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国家电影局、山西省委宣传部和阳泉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等方方面面的部门和领导对本片的支持。

  ■张羽(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作为山西省委宣传部2019年度重点扶持的作品,电影《铁血阳泉》是山西省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应该说这是山西省近年来文艺战线的一个重要收获,也是山西省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果,是我们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基因、深化党史和新中国史教育的主要举措,更是山西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实现转型崛起在文艺战线的具体实践。这部影片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是深入挖掘山西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名片,用心讲好山西故事,推动山西文化“走出去”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该片不仅有宏大叙事的崇高底色,更在宏伟历史的起承转合中植入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生活轨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是一部高立意、接地气且洋溢着平民气息的红色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