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发展的、动态的行业报告
栏目:专家发言
作者:解小青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书写发展的、动态的行业报告

解小青(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

  《2018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以清晰的板块和统一的编写体例,对文艺年度大事、艺术思潮、艺术现象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作出深入剖析。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所以更增添其特殊意义。以下我主要谈谈参与《2018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书法篇》编写体会与思考,希望能对2019年度的报告编撰有所启发。

  第一, 《报告》要体现行业全貌,除了文联协会工作之外,还涉及高校、地方书协、其他文化机构、媒体、社会力量,这对资料收集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专门委托高校书法专业学生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资料收集。尽管如此,仍有很多未能纳入,建议未来的报告编撰在整体框架指导下,根据行业年度特点在体例上增设一些特色板块,更多地吸纳编写力量,将方方面面的信息尤其是年度特色进行更为灵活地呈现。

  第二, 《报告》不仅要呈现整个文艺行业的工作动态,还要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层探讨,具有理论思考与学术意义,这就要求《报告》具有客观全面的叙述视角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叙述和议论结合的深度。这也是我们最用心的地方,当然也是最难的地方。鉴于每个行业的独有特色,建议在未来的编撰中可以有更加灵活的分报告撰写形式,突出问题导向,把眼光多倾注在那些本年度在行业领域具有探索性的事物上面。

  举两个例子:比如,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在评审观念和评审机制上做出重要改革,打破一件作品或一本书、一篇文章定终身的评价标尺,凸显对参赛者“德”与“文”两方面的综合考量,真正重视“艺文兼备” 。再如“乌海论坛” ,开创“创作—学术—批评”并举新模式,与会专家、参展作者带着问题意识和批评精神展开讨论甚至是激烈辩论。这些都是2018年度书坛特别有意义的探索。

  《报告》已经连续做了7年,坚持做下来,若干年之后回望当时的探索会越来越清晰, 《报告》反映出的这条“动态线”就愈发具有其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