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言摘登
  来源:中国艺术报

研讨会合影

研讨会上,苏州市文联、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聆听专家发言

  ◆季国平(中国剧协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

  本次“梨园芳华·江南雅韵”的主题非常好,这次演出也给了我很大惊喜,尤其是昆剧、苏剧同台演出,很有意义和价值。这些年来,王芳的表演越来越精彩,已经到了收放自如的程度,她的表演非常经典和规范。王芳虽然兼任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但是她当下实质性的重大责任是苏剧的传承和发展。苏剧的旋律好听,相对昆剧来说,语言通俗,但又不失文字的典雅,这恰恰也体现出了苏州的文化底蕴丰富、文化传统深厚。《花魁记·醉归》让我加深了对苏剧的认识,这个剧种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展,加之这几年苏州对苏剧也非常重视,王芳领衔的几部苏剧作品对苏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这次演出,让我对苏州苏剧的发展充满信心,有机会可以多排苏剧新戏,做强苏剧。

  ◆龚和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

  王芳是当下苏州戏曲界活跃在舞台一线的杰出代表,是一身托举两个剧种——昆剧和苏剧的领军人物,又是受两个剧种滋养、锻造而独具风采的表演艺术家。王芳已经在舞台上42年,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我便是远方关注她的一名老观众。1992年她参加“天下第一团”的演出,我担任评委;1994年她在北京举办“申梅”专场,随后第一次获得“梅花奖” ,这两个活动中,我都是她的支持者。她是一个质朴自然、聪慧内向、功力深厚、内心充实的艺术家。苏剧传统剧目《花魁记·醉归》是她高水平的传承、创造性的传承、形成了自己特点的传承,用作家陆文夫的话说叫有“诗人气质” 。苏剧保留昆剧的雅致,同时又让人感觉亲切、不隔离。王芳受到了两个剧种的艺术滋养,这是她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文人性的戏曲,一个是近代通俗的民间戏曲,虽然其文化土壤一样,都是在苏州,但是其文化层次、形态存在鲜明的不同。而苏剧、昆剧两种艺术形式在王芳身上交融,这种交融有其独特的风采,既表现出民间戏曲清新脱俗,又展现了“诗人气质”和文化感。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 :

  此次王芳作为江苏省文艺名家,带这两台好戏来北京演出,让人赞不绝口,是莫大的艺术享受,我再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对传统的坚守和高水平的传承,体会到什么叫江南雅韵,再一次生动地感受到了昆剧的传统“雅” :典雅,精致,规范。明代戏曲声律家沈宠绥说昆曲要唱得“功深熔琢,气无烟火” ,王芳达到了这个境界,所以她是高超、杰出的艺术家。 《牡丹亭》有很多版本,每个人表演出来的都不一样,比如《离魂》中和母亲的诀别,王芳的表演就十分细腻、规范,什么是江南雅韵?如何才能做到如此的精致规范?我看到了王芳对传统的尊重和坚守,我认为她作为一个文艺名家,给观众和戏剧界同行树立了榜样。

  ◆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副所长) :

  我认为戏剧在美学上最高的追求就是雅俗共赏。如果一个民间的艺术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没有高素质的演员队伍,这个剧种就会缺乏生命力,就不会发展壮大。我看这次的演出,觉得王芳在艺术上的追求,从美学上来说已经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从技艺上来说,昆剧、苏剧的演出都非常精彩,体现了其深厚的技艺。她不仅唱出了昆曲的高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又唱出了苏剧的特色,把人物内心表现得非常细腻,展现了艺术家深厚的功底。昆剧和苏剧二者从历史和艺术角度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剧种,之所以王芳可以做到两个剧种同台演出,最重要的原因是二者共同产生于江浙的文化圈。王芳作为两个剧种的传承人,肩上的担子是非常重的,她不仅是一位艺术家,也是戏剧艺术的传承人,尤其是她现在的工作重点是苏剧,苏剧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发扬自己的优点和特点,而王芳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评论家) :

  王芳有大艺术家风范,她是高度成熟的艺术家,王芳在塑造人物时不是一般性的表演、表达、表现,无论是昆剧还是苏剧,她的表演就像一首诗,用她每个动作精确地雕、刻、塑。王芳是用经典说话,她的表演内敛含蓄、极致细腻、节奏精准,每套动作处理的层次感都非常精确。 《牡丹亭》的演出很独特,伟大、经典作品的呈现方式是多元的,王芳这种表演我很欣赏,这次演出的四折戏完全把杜丽娘的伤春、伤情、伤命展现出来,王芳的演唱非常出色。而在这次演出的苏剧中,王芳又展现了另一种特色。王芳自己兼学、兼演两个剧种,昆剧已经学透了,有如山一般的积累;接下来,她要思考如何更好的发展苏剧,肩上的担子很重。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

  2018年我们召开了《国鼎魂》的研讨会,让我们更多关注了苏剧,看到了一个剧种的重新恢复。此次专场演出,以王芳为核心的团队不仅恢复苏剧,更把昆剧的美感呈现了出来。我认为,王芳的《牡丹亭》表演接近了文学的品格,达到了美学境界。昆剧舞台表演往往有一种苏州规范。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她往往通过这种范式表达,通过艺术的积累到达文学的启示,王芳的表演达到了极致的美感,其技术规范,外化于形;艺术品位,内化于心,其品质的表达是从心灵里表达出来的,也希望王芳在苏剧的传承中,可以把苏剧经典的内容挖掘出来,希望苏剧能够把其艺术定位找准,创作出更适合其艺术品位的作品。

  ◆徐涟(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 :

  王芳活跃在戏曲舞台,不断推出新作,长期躬耕于普及推广苏剧艺术,是当之无愧的江苏文艺名家,也是出类拔萃的中国当代戏曲的领军人才。她质朴谦逊、温婉娴静,一到台上,光彩照人、气压全场。其技艺的精湛,传统的深厚,从发音、吐字到气息的控制,每一个动作、眼神,特别是整个表演节奏的把握,都是精雕细琢,都是经过几十年潜心的学习、修养的积累,但是表现出来又是举重若轻、收放自如。我看《白兔记·养子》好几次都有掉眼泪的感觉,每一个细节,都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境界,观众看得如痴如醉,纯天然的表演、高水平的传承,这些技巧、学习在台上展现出来的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形象,这一点感受很深。

  ◆罗松( 《中国戏剧》杂志主编) :

  我认为这次演出就是致敬经典、反身传承、苏昆互鉴,挖掘苏剧和昆剧的源头活水,让传统经典剧目常演常新。在王芳的身上体现的是苏昆互补、互相滋养。苏剧对于昆剧,唱腔上有适当的润色,又雅致又亲切。王芳把其体验生活化的一面表演出来了,并融入到昆剧的表演中。台下的王芳非常质朴、恬淡,王芳达到了台上只见人物,不见自己的表演境界。从昆剧上看,王芳在体现昆剧博大精深和美学意义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在《牡丹亭·寻梦》中演出了独角戏的感觉,用内敛清晰的神情表演体现了情绪上的转换,动作特别有感染力,在舞台上的表演有一种内劲,有内在的情感支撑,这样人物演得才有灵魂,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