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门声声弹素琴
——访摄影家李德林
栏目:聚焦
作者:张世瑾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孤云独去还(摄影)  李德林

墨荷(摄影)  李德林

  谈到摄影与绘画的关系时,人们心中都会想到它们之间的诸多不同:创作工具、创作方法、艺术语言等;虽然它们同属于视觉艺术,但在营造典型艺术形象等方面也有着相似性。李德林的风光摄影作品就极易使人沉浸于他精心营造的淡雅宁静、意蕴空阔的意境中。

  新闻工作者出身的李德林,对新闻、纪实类摄影有着独到的见解;随着阅历的增长,李德林对人生的体悟也日渐深入,他选择从自然风光中找寻能够寄托情感的画面,拍摄出颇具传统中国画意味的风光摄影作品。

  纪实:“瞬间”中的人文关怀

  人们常说,摄影是遗憾的艺术,如果没有敏锐的直觉判断和扎实的技术,就很难在那千分之一秒的世界里捕捉事件的典型。一个合格的新闻摄影师能够快速捕捉新闻事件的画面,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像传递着新闻事件的要素。

  李德林凭借优秀的写作基础,入伍不久便来到连队担任宣传文书工作。连队没有相机,他就借用战友的;连队没有暗房,他就搭起被子冲洗照片。李德林还在工作之余,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作为一名宣传干事,他常常活跃在基层部队。李德林曾跟随测绘部队深入到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采访拍摄。在此期间,他写了10万余字的笔记,拍摄了2000余张照片。活动结束后,他整理、发表了20多篇报告文学、通讯、散文。“只有在火热的一线才能得到锻炼,才能诞生所谓的‘好镜头’ 。 ”李德林回忆说。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话一直警醒着李德林。他身体力行地深入一线,活跃在基层,活跃在老百姓中间,他把自己转换为镜头中的角色,设身处地感受人物处境。在李德林看来,只有在基层,才能让摄影师兴奋,才能让镜头充满温度。因此,人文关怀是贯穿李德林新闻、纪实摄影的主线。他在关注社会的同时,也将这种关怀推及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在拍摄自然风光时,李德林寻找与灵魂共鸣的画面,在寻找中定义自己的摄影风格。

  寻找:在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

  摄影术传入中国已有175年的历史,它作为一门生产图像的手段被应用于各种领域;新闻摄影的典型直观,风光摄影的如诗如画,商业摄影的商品信息与视觉的融汇……透过镜头,包罗万象的图像得以诞生。多年的摄影实践让李德林对摄影有着独到的体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累积,他也意识到摄影人要具有独特的作品风格。

  多年来,李德林走南闯北,拍摄过很多题材,在这一次次社会实践中,李德林意识到,如果摄影人没有长线关注点,就很难形成风格。近年来,编辑职业又让李德林得以广泛接触知名的摄影人,在与他们深入交谈中也让李德林再次意识到摄影风格对摄影人的独特意义。李德林认为,找一条符合自己内心,自己又同时热爱的路,最能形成风格,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

  李德林在年幼时受到做美术教师的父亲的影响,喜爱画画,但因考学又不得不放弃这一爱好。如今,他一有空闲时间便流连于各大美术馆、画廊,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去课堂上“蹭课” ,听专业教师教授技艺,同时广泛吸取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秀技法。丰富的书画艺术活动让李德林心中那股对书画的热情火苗再次燃起,也使得他在摄影方面颇获启发。

  李德林同时在诗词歌赋中陶染身心。“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白居易诗歌中传达出的平和悠然的心境让他心有戚戚焉。他也喜爱周邦彦词作中“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传达出的生灵的盎然生机。“我的风光作品更多是营造文人画的感觉,虽说像画,但不是模仿绘画,画是造出来的,摄影却是现实自然中的真实存在,本身就有诗情画意。当用镜头把心境、风景、感受融合在一起时,便形成自己独立的作品” ,李德林说。

  风光:撷取诗意自然的光影

  尽管李德林在新闻、纪实、风光摄影等领域都有涉足,也拿过诸多奖项,但受诸多外界条件限制,他并未能投身自己偏爱的风光摄影中去,每逢被人问起“你是拍什么的”时候,李德林便会多一分坚定——专注于拍摄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

  《知音》拍摄于黄山西海。在朦胧雾气中,两棵小树时隐时现;一棵在悬崖,一棵在山顶,遥遥呼应,惺惺相惜,“清寥之地,天地之间,风格品质,是为知己” 。 《黄山》系列的另一幅作品同样表现了黄山的奇松、云海和怪石。一位头戴斗笠的僧人与大山对悟,画面中山石青松的姿态好似由皴写点染而来,缭绕的云雾自然地形成留白,使得意境空灵,气韵生动。 《墨荷》图中,黑白色调让顾影自怜的荷叶惹人怜惜,立于枝茎上的鸟儿又为整体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 《春之序曲》中,树木枝条上的花蕾含苞待放,静静站立的鸟雀羽毛艳丽,展示着春寒交际之时生命的静与动。“画面经营能反映一个人的情感思想。我经常选用缥缈云雾、烟林寒树来寄托清幽孤寂感,营造清淡雅逸、清远空灵的审美意境。 ”李德林表示。

  在李德林看来,风光摄影在当代是有意义的。在过去,书画大家的山水画滋养了人们的心灵,丰富了中国文化;好的风光摄影作品也应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持手中的相机撷取自然中诗性的部分,借用绘画的表达元素,意欲通过风光摄影来表现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