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见证新中国文物出版足迹
栏目:看展览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实习生 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物反映着人类的社会活动,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6月8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从当日起至11月3日,首都博物馆推出了“文化瑰宝学海方舟——新中国文物出版70周年展” 。展览由首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共展出图书近百本,图片100余幅,全面地呈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图书出版成长和繁荣的历程。

  在展示的图片中,既包括《中国文物年鉴》 《我与文化遗产保护——庆祝新中国60年华诞“我与文化遗产保护”大型主题征文活动文选》等体现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历程的书籍,也包括《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夏商周考古文集》等反映考古工作成果的书籍。另有诸如《敦煌》等音像制品陈列于展柜。展览全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物出版的发展足迹和辉煌成就。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1949 - 1978”展示了我国文物图书的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尚没有出现专业出版文物考古类图书的出版社,当时的文物考古信息和学术研究主要发表在《考古学报》和《文物参考资料》上。随着1957年1月文物出版社的成立,文物考古类图书拥有了专业的出版平台。初创不久后,文物出版社便采用先进的彩色铜版和珂罗版等印刷工艺,出版了一批精美的考古文博图书,如今它们中的大部分也都已成为传世精品。特别是珂罗版印刷,除了能够展现书中的文物价值之外,也体现出印刷方面的艺术。在展厅内,一部《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颇引人注目。这部书作为毛泽东唯一亲自参与审订、编辑的毛泽东诗词版本采用了珂罗版印刷来印制。珂罗版印刷被誉为文物出版社的一大特色。1958年7月,北京胶石印刷厂和科学出版社印刷厂两个珂罗版车间的技术人员、设备调拨文物出版社印刷厂。此后,珂罗版印刷古代书画图书,成为文物出版社的一个重要特色图书品种。

  第二单元“1979-2000”展示了我国文物图书出版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文物事业和出版业的改革发展,文物图书的出版也进入到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这时不仅从事文物出版的出版社开始逐渐增多,图书的种类也有所拓展,文物类图书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特别是改革开放促进了对外交流,文物图书的中外合作出版也日益活跃。这时期精品图书不断涌现,比如1985年出版的《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和1991年出版的《东周与秦汉文明》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书籍。其中最突出的当属重大工程类图书的出版。文物工具书《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和《中国青铜器全集》作为集中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梳理成果的代表,颇为人关注。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由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全套共24卷,收录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文物商店总店、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荣宝斋、北京市文物商店、徐悲鸿纪念馆等多家国内文博机构的书画藏品。 《中国青铜器全集》全套共16卷,以考古发掘为主。该书从国内外多家文物机构现存的数万件青铜器中收录具有代表性的传世品,在考虑器物本身的艺术价值的同时,兼顾不同的器种和出土地区。

  第三单元“2001 - 2019”则展示了进入21世纪出版行业的繁荣景象。这时期,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催生出读者对文化产品更高的需求。这时期的文物图书出版更加注重反映文物事业的发展,比如2009年出版的《中国文物事业60年》 、 2014年出版的《让文物活起来:文物合理利用经验集萃》等书籍都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而此时的文物图书不仅停留在展示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更因其图片和装帧的精美,深受读者喜爱。

  那些印制精良的文物图书甚至被作为中国的国礼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毛泽东主席曾将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西汉帛画》作为礼品赠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欧14国时,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瓷选集》成为赠送各国领导人的礼品。文物图书在历次国家级图书奖中屡屡获奖,成为图书出版领域中的精彩亮点。 《乾隆版大藏经》 《苏秉琦考古学术选集》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 《中国青铜器全集》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唐宋雕版印刷》 《中国绘画全集》 《中国古代建筑·西藏布达拉宫》 《中国建筑艺术史》 《中国法书全集》 《中国皮影戏全集》等均为其中佼佼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丰富,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对文物图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文物图书也从高深走向大众化、通俗化,许多适合大众阅读的文物图书为读者所青睐。许多出版社扩大图书品种,文物图书成为其重要出版种类。而今,文物图书已经成为图书市场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