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于端午节的意义
作者:林继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屈原之于端午节的意义

林继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屈原进入端午节,使端午节发展成民众的精神高地。端午节原先是保护生命的节日,因为屈原升华成了爱国护家的节日,为此唐代就特别推崇端午节竞渡活动,并且后世传说端午龙舟竞渡是为营救屈原,历代统治者将屈原作为以爱国为宗旨的精神高地大加推崇。端午节发展成为求索不息、忧国忧民“哀民生之多艰”的节日,不断浇筑传承求索不息、忧民不止的精神追求。

  屈原进入端午,使端午节成为民众的道德制高点。端午节期间孝道观念,比如女嬃跟随屈原流浪各地以及在屈原投江后对于屈原的保护;民众以家为单位分工合作包粽子、送粽子,女儿带着粽子、面条等礼物送到娘家;团结协助的龙舟精神以及彼此之间对于生命的尊重、守护。

  屈原进入端午,建构了以屈原为中心的端午节生活体系、知识体系和吟诵歌唱体系。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中又有竞渡祭祀屈原之说。《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竟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屈原是楚国人,楚国重视巫风,屈原也撰写了与楚地巫风有关的作品,与祭祀巫风有关的端午节习俗内容十分丰富。

  屈原进入端午,开创了中国民俗传承的两种典范模式:精英和民间。端午节被精英化大概从汉代屈原作为纪念性质人物开始,每逢端午节人们就会讲述屈原的故事,肯定屈原的高尚人格,怜惜屈原的不幸。屈原在端午节俗和传说中被文人不断强化,并且与国家主流思想高度契合。端午节的民间传承,包括了传说、歌谣以及各类赞词、祝语和祭文,这种传承是有限的、地方性的,但却是地方认同的重要传统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