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齐越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
——评广播连续剧《乡恋》
栏目:艺评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六集广播连续剧《乡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等媒体以及网络平台播出之后,剧中主人公齐越的名字在他辞世25周年之际借助声音的力量再一次出现在广大听众的耳际。齐越,在中国那一段特殊的历史岁月中,用滚烫的赤子之心与炽热的生命诠释着对祖国、人民,对广播艺术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深沉厚重的乡情之歌

  身为新中国第一位男播音员,齐越,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这个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1958年冬天,齐越来到河北沧州一个叫姜庄子的小村庄劳动锻炼,于是,这位曾经直播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席播音员和华北平原上最平凡的农民群众有了8个月的人生交集,那些忠厚善良的乡间父老、那些最细微也是真挚的关怀深深地感动着他,他也尽心竭力地为那一方百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立下遗愿,希望把他的骨灰埋葬在姜庄子的土地里。在那短短的8个月里,发生了那么多平凡而又难忘的故事,也许正是这种朴素而伟大的乡亲们之间的情感,一次次震撼着这位艺术青年的内心,让他把沧州看作第二个故乡,看作灵魂可以皈依的地方, 《乡恋》讲述的正是这样一段往事,用广播剧的形式重现了广播人与他的受众之间的鱼水之情。

  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广播剧的一大亮点。 《乡恋》通过齐越本人、女儿齐虹以及乡亲们声音的抑扬顿挫或者娓娓道来,塑造了一大群生动具体而又活灵活现,符合人物特点的形象。

  而对于时空的自由转换与叙事节奏的灵活把控,是广播剧的另一特色。 《乡恋》打破了单一的线性叙事,从开篇的开国大典的播音开始,通过现实中齐越与乡亲们的情感与生活,穿插以老年齐虹看似平淡而又深情暗涌的旁白,诉说着对于父亲的思念,也使听众的心在现实与回忆之间来回跳跃,走近齐越,多的是感动,跳出来看齐越,更多的是一种怀念。

  《乡恋》用主人公女儿回忆的方式把听众带到60年前,凭借声音的魅力,塑造了古道热肠的农民群像,尤其是把下乡干部当成八路军一样对待的老房东和房东大娘。那个时候的姜庄子还在与贫穷做着顽强的抗争,吃食并不富裕,老房东一家把净面干粮留给齐越;数九隆冬,他们把齐越睡的土炕烧得热热的;劳动归来,房东大娘为齐越烤干湿透了的棉布鞋……他们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细心地照顾着一个不沾亲不带故的异乡人,在许多地方甚至远远超过了他们疼爱的子孙,而且他们做得那样自然而然,完全是发自肺腑的亲切与和蔼,犹如泥土,默默地将一切奉献给每一株禾苗,用最质朴的关怀让远道而来的齐越感受着最珍贵的温暖。在与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岁月里,齐越不仅和他们结下了终生难忘的不解之缘,同时促使他完成了心灵的升华。

  齐越的播音贯穿了整部广播剧的始终,他用生命演绎的对播音事业、对祖国、对乡亲们的这种热爱也贯穿了他的一生,这种热爱,铸就了他的赤子之心,奠定了这部广播剧的灵魂。通过现实与回忆交叉、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听众也更加能理解齐越的情感和剧中人物对齐越的情感。

  深情隽永的致敬之歌

  发生在沧州大地上的故事成为沧州广播电视人可遇而不可求的创作源泉,那一段并不算久远的历史为他们提供了足够丰富也足够宽阔与深邃的创作空间。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在广播剧这个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先后推出了《晚晴恋歌》 《白文冠》等广播剧佳作,受到听众和同仁的好评。 《乡恋》是他们又一次执着的努力,这既是机缘巧合,也是责任使然,是对广播事业先驱的一种致敬,也是一种追思。

  剧中引用了齐越曾经说过的话:“我并不否认语言技巧和话筒前的基本功的作用,但它是第二位的。对于我来说,生活实践永远是第一位的。当我的心和人民息息相通,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时,我的播音才有生命力。 ”如此深刻的感悟,我们从剧中清楚地看到了它的源流,而这样的因果又在其后的剧情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呼应,这就是齐越播音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齐越去世的第二年,按照他的遗愿,姜庄子百姓把他的骨灰安葬在一棵翠柏之下,作为中国新闻播音事业优良传统的代表,他的生命终于永远融入了他眷恋的这片热土,枝繁叶茂的大树见证着齐越和乡亲们一桩桩心心相印的往事,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渊源,使得沧州广播电视台有机会用广播连续剧纪念这位把毕生的心血献给党的广播事业的前辈,让这动听的故事久久流传。

  《乡恋》很好地展示了乡亲们对齐越等下乡干部的关心和齐越对乡亲们的一往情深,也对新时代如何建立融洽的干群关系,以今天的视角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作为纯声学戏剧艺术,声音(包括语言、配乐和效果)是叙事的唯一载体,也是调动听众想象力的终极手段。在《乡恋》的创作过程中,沧州广播电视台集中了国内广播剧界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播艺术家,电视台主要领导亲自担纲策划,指导创作,逐字逐句修改和完善剧本,帮助演员理解剧中人物,力图既形神兼备又精力充沛地表达人物情感,推进剧情发展;以地方民乐《放风筝》为基础旋律的音乐和凸显农村特色的音响效果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烘托作用;精心谱写的主题歌《心之声》 ,不仅缅怀和讴歌了新中国广播事业的拓荒人,也唱出了全体传媒工作者的心声,使得全剧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性和更感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