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记录者的呼唤
栏目:图行天下
作者:程原津/文 郑云峰/摄  来源:中国艺术报

高原帐篷城

  我和郑云峰聊起中国的大江大河,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让我想起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1982年,郑云峰偶然有机会在三江源地区走了一回,从此他再也放不下这片江源上30多万平方公里、人迹罕至的世界了。面对瑰丽的这片圣地,他的内心被彻底净化了。

  他背着沉重的摄影设备踽踽独行,逆江而上,用脚一步一步丈量着。高寒、缺氧、饥饿、遇险、孤独……但这些艰辛他不在乎,换来了镜头中纤尘未染的蓝天、晶莹剔透的冰川,奔跑的羚羊、欢腾的马儿。他笑了,笑得像个孩子——单纯、快乐。

  然而,他的一次次历尽艰辛的跋涉,换来欣喜的同时,也带回了忧伤:冰川开始消融,湖水污染变色,草地沙化。他为了美丽而去,用赤子的激情去拥抱;但面对残酷的现实,他理性,绝不放过眼前的丑陋。他呼唤着,告诉人们看到在母亲河源头发生的一切。就这样,他从一个理想主义者逐步转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去思考。

  30年来,郑云峰的足迹依然踏在雪山、草地、江河,拥抱着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片草原,记录着三江源的变化。郑云峰一直在自问:摄影的意义是什么?有一次他遇上一位外乡回家的藏族老百姓,郑云峰问他在外最想念什么。答案是:雪山、冰川、草原、牛羊和家人。自然与人的关系让郑云峰理解了三江源人与土地生死相依的关系,也愈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摄影不仅仅是为了艺术,而应有更深层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忠实地记录。

  前不久,问起郑云峰三江源的近况,他又哭了。这哭声是一种回答,更像是一种控诉,控诉我们向自然索取中的贪婪和无知,也哭出了一位现实主义摄影家的心声和呼唤。

辩经

吹牛皮过黄河

长江源头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