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山水”创新传统山水画
作者:徐惠泉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记得我是在1978年的春天,在朋友的帮助下,有缘投邵文君先生门下学习山水、素描和图案,在先生的悉心辅导下,1980年我顺利考取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先生是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也是他把我领进了美术殿堂。我和先生都是苏州吴县枫桥人,从“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寒山寺向西,我的老家就在狮子山下的何山村,再向西是先生的老家白马涧,四周是风景秀丽的花山、高景山、天池山,还有蜿蜒的谢衙岭,这里文化积淀深厚,是历代文人雅集之地,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绘画和诗歌。苏州是中国绘画的重镇,历代名家辈出,古代黄公望、沈周、文徵明、仇英、唐寅、王石谷、王原祁,近代吴大澂、吴湖帆、吴待秋等大家传承有序。吴木先生是吴待秋先生之子,卲文君先生则是吴木先生的入室弟子。

  吴木先生把传统山水画称为“第一类画”,写生结合创作的新山水画为“第二类画”,把传统山水画打散,以当代新观念重新组合的画称为“第三类画”。近现代不少画家都想突破创新,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成功。吴木先生用毕生精力创研“第三类画”,共创作作品200余幅,尺寸不一,大至五六平方尺,小至一平尺不到的小册页,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是小型和微型的作品了,题材则以山水为主,人物、花卉辅之。

  吴木先生是当代吴门画坛巨擘,曾任苏州国画院院长,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桃李满苏沪,其中有35位是送拜师帖的入室弟子,如邵文君、刘强、陈强、刘其华、黄庚、龚兰、倪振人、章致中、魏本雄等,邵文君是吴木先生入室大弟子。

  邵文君先生自1960年考入苏州工艺美专后,一直跟随吴木先生学习山水画,直到吴老仙逝。他对传统山水画作了长期临摹、学习、研究和探索,几十年不间断创作。他大胆创新,要以新路子、新面貌跟上新时代,他从传统山水画中另辟蹊径,力求开出新的面貌来。近年来,邵文君先生悉心研习吴木先生“第三类画”,吸收其精华,师造化,以他最熟悉的长期生活的家乡太湖洞庭山水为母题,用一种简洁明了的手法,以抽象思维之意任意挥洒,是对传统文人画笔墨形式的新创造。这一类在传统山水基础上打散,重组再创新的山水画,邵文君先生称作是“青衣山水”。

  邵文君先生自己总结“青衣山水”有三个要点,他以三幅画来例证:

  一、以山水画《舟中望扬湾》为例,画面中线条十分简练,线条变化幅度很大,中侧锋任意变动,有细之毛发,有粗重老辣。山石不用皴法,以线中带皴代替繁重的皴擦,十分生动;在位置经营上他以画幅大势构图,线条勾画出山的走势,山与水的关系以深势而定,大气深沉又不失飘逸之感;设色以石青色为主色,邵先生说:“石青色最美,我从小喜欢看蓝天,现在仍旧喜欢看蓝天,京剧中青衣花旦很美,就如矿物质颜料中的石青,所以我把这类创作叫做‘青衣山水’”。他还说,用石青设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强烈对比法,另一种是温顺文雅法。对比法一般用红黄青三原色,适当调配形成强烈对比,文雅法以石青中加花青,加墨,加红。加红后形成紫色,加墨后形成墨紫也好看。

  二、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幅作品借鉴齐白石先生的圆头山、水波法,张大千先生的细线人物法。山头变圆中带尖,把古人变现代人,加上杨柳,加上石青花青设色,这就成了邵文君心中的青衣山水。总之山水之美为最重要,他眼中最美的山水就是他画出来的心中山水。

  三、再如《山村》,描绘的是他家乡的太湖山水,也借齐白石圆山顶之法,近几何形,层层加推,用石青、洋红、鹅黄对比色画成,效果强烈,夺人心眼。去年8月邵文君先生“青衣山水”画册面世,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并隆重举行画展。展览开幕那日,尽管36摄氏度高温,仍然人头攒动,产生了巨大影响。邵文君先生以传统山水画入手,传承吴木先生“第三类画”之精髓,创新传统山水画风格而形成的“青衣山水”,虽然还在不断探索中,但已风格初具,将在未来山水画创作的创新探索中产生积极影响。

  (徐惠泉 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协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