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何与时代同舞?
——从“影像北京——全市书法美术摄影展”说开去
栏目:视点
作者:申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望月(一等奖) 孟宪(通州文化馆)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在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要求之一。如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层面之一即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文化生活的需要,而群众性文化活动则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亦是最直接的内容之一。因此,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让群众性文化活动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得以更好的惠民、育民、乐民,是文化工作者要思考的重点。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承办,北京市各区文委、文化馆协办的“影像北京——全市书法美术摄影展”是“2018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之一。展览活动从向群众征集,到评审审核,再到专家研讨,最后成功展出,历时十个多月,为北京市民带来了一份文化大餐,受到了群众一致“点赞” 。同时,作为一个持续了五年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其在发展历程和举办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在实践中探讨群众性文化活动该如何与时俱进。

  群众性和专业性应“两手抓”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所有此类活动举办的重要准则之一。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从2013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现在已经形成了“影像北京”“舞动北京”“歌唱北京”“戏聚北京”“艺韵北京”“阅读北京”六个项目,每年举办活动不低于2万场,覆盖人群不低于3000万人次,称得上北京市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为了真正做到广泛的吸引群众参与,该系列活动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类型多元、传播多样、渠道多种”的原则和“互联网+”的模式,其中“影像北京”项目最具有代表性。在类型上,该活动分为书法、绘画、摄影三个方面,多方面满足群众艺术需求,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市民提供了平台;在传播上,主办方采取网络传播和传统传播两种途径,既在微信、微博、网页、客户端等平台定时推送,还依托各个区的文化馆、站等基层文化单位进行组织和推荐,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宣传;在参与渠道上,不仅通过网络丰富了群众参与互动的方式,也更直接地让各地文化站“一对一”联系,提升了参与的质量。在确保群众广泛和有效的参与之后,专业性就是另一个重要的内容了。

  以往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刻板印象” ,即群众性文化活动不用那么“专业” ,只要群众有参与就好了,这种印象也一直是很多文化工作者默认的“规则” 。从现实的角度而言,这类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不如以书法家、摄影家为主的展览专业性强,但我们仍应该以专业性为目标,请专家来进行评选、点评、培训等,以专业的眼光增强活动的专业性。一方面,在评选的过程中,组织文联和各个院校的专家教授等在初赛、复赛、决赛中严格把关,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设置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请专家当面授课,邀请参与投稿的群众前来听课,面对面教学,让作者与专家“对话” ,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

  事实上,在评选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整体的作品质量是逐年增强的,而且其中不乏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作品。在展览中,书法作品涵盖楷书、草书、隶书、行书等多种艺术形式,美术作品包括国画、水彩、油画、坦培拉等绘画门类,摄影作品包含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等多种类别,无论是反映改革开放40年的生活变迁,还是回忆北京走过的悠悠岁月;是歌颂日新月异的新生活,还是祝祷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人民的“真心话” ,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对于这类文化活动而言,专业性一定是必要的。

  以引导性和创新性聚“民心”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具有建设性的论题,即文艺具有承载“大道” 、反映时代变革、展现人民心声的作用。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应该发挥文艺特有的这种功用,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价值引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文化活动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真、善、美。

  本次展览的主题为“歌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北京人文风貌,弘扬正能量,颂扬中国梦” 。在这一主题的感召下,市民积极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中国梦”进行创作的过程,本身也是以艺术的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感知和重新认识的过程,而在创作过程中,这种感知会更加真切和深刻;在评选中,评委也是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甄别,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出这一主题并具有真情实感的,哪怕技巧性稍弱,也会优先考虑。最终在展览的呈现上,展出的150件作品都是既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又生动地反映了时代命题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人文风貌也是本次展览的重点之一,这也是紧跟城市发展,让市民在文艺中感受北京变化的创新点。通过笔墨与镜头,城市的变迁、如画的山水、凝聚情怀的胡同、底蕴深厚的非遗文化、时尚的街景、生态宜居的乡村新城,一一呈现在作品之中,每一幅作品都在深情表述,表述历史、表述未来,反映着人民群众对于北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盼。不仅在主题上,在活动参与形式上,本次展览亦是求新求变。展览前期的群众投票,展览过程中互联网同步直播,展览之后的微信观展,希望以多种多样的技术性手段,丰富群众参与的方式,真正做到广泛参与,在参与中,聚民心、展民志、抒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