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能仁”穿越老时光
栏目:文化行走
作者:黄明军  来源:中国艺术报

  “炭马” ,实际就是用两根树杈绑起来,中间用一根横木连接。看似简单,用它来背东西却很方便  李慧  摄

  能仁村,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店门镇北部,村名“能仁” ,大概是从能仁古寺而来。能仁寺曾经盛极一时,相传“一能仁,二方广,三弥陀,四祝圣(一说南台) ” ,说的是南岳衡山地区最有名的四大寺庙,尤以能仁寺香火最盛。但今天除了长着一片茂密竹木的古寺遗址,已很难见到古寺文物了,连记载古寺历史的书籍资料都不易找到。《南岳名胜名词集成》一书中,“能仁寺”的条目是这样说的:“在石廪峰侧,现属衡山县店门乡能仁村。原为南岳衡山一处规模宏大的寺院,始建于唐代,近代渐毁。 ”古寺庙今天已荡然无存,唯一能印证当年此处寺庙香火之盛的,可能是青石板铺就的一条古道了。

  古道建于何时,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了。村民说,这条路唐时就有了。在毛铺组(旧称毛铺子)刘洪春的老房子前,我们看到嵌在土墙上一块记载道路重修捐款的功德碑。立碑时间是民国丙申五年(即公元1916年) ,碑上记载,当时一个叫旷经冬的人发起倡议,得到响应,碑上名单约有近百人,捐钱少则三两串,多则上千、数千文。能仁村处在衡山县与衡阳县的交界之处,这条古道向东通向店门镇(旧称店门前) 、南岳镇,向西可达衡阳县界牌镇。古道全长约30公里,中段处于能仁村的崎岖山岭。这条古道在历史上首先是拜佛敬香之道,再是条通商之道。尽管古道很多路段已经消失,但也有少量路段还保存完好,甚至当地人还在上面行走。

  最能经得住岁月沧桑的是古树。在能仁村,大量的古树还生机盎然,路边、房前屋后、竹林中、梯田旁,或单株兀立,或数株簇拥、连排,最多的是马尾松,树龄最长的在300年以上。全村100年以上的古树大约有两三百株。在原水桐村的瓦屋场,一眼望去,周围古树就有三四十棵。新铺子组旷桂林家(大水庵遗址边)屋旁有9株古树排成一线,古树下还有口古井,古井正处在溪涧上,每年暴雨后被泥沙堵塞,每年需进行清淘,据说在三四年前淘井时还能看到体型巨大的石蛙。

  村里曾经有成片的抖墙屋,但是随着村民富起来,抖墙屋已逐渐换代。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旅游发展,抖墙屋更是风卷残云般消失了,小楼房一栋栋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抖墙屋不耐雨水,不经雷击,新建的小楼房有卫生间、现代化厨房。从抖墙屋到小楼房,山民对这样的生活变化还是很满意的。行走在衡山深处,我们总是希望能找到农耕时代的一些遗存。果然,在毛铺组见到两位老人正在用一种奇怪的工具担竹片。据村民介绍,这是“炭马” 。“炭马”是农耕时代的典型生产工具,用来担木炭、柴火的。

  在一个叫黄龙庵的地方,我们见到了罗焱生、杨秋云夫妇。夫妇俩都80多岁了,有3个儿子4个女儿,住在107国道旁,但老人还是住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的土砖房里。逢年过节时,儿女们接他们下山一起过,平时他们住山上,米、肉由儿女们定时送来,蔬菜则是老人自己种的。夕阳下,两个老人一脸幸福。

  古寺、古村、古道,还有古树和古树下一群坚守农耕生活的老人。能仁,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常来走走,你会有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