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日臻完善的路上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点赞新时代王一君

  在新闻媒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的名字和“国礼”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2013年,他创作了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赠六国元首的国礼艺术作品; 2018年创作了习近平主席会见纳米比亚总统的国礼作品,他的刻瓷作品连续16年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每次接到国礼陶瓷艺术的创作任务,基本都属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范畴,会有许多个日夜连续加班。 ”王一君说。尽管如此,他对自己的作品总是精益求精,运用刻瓷艺术的各种刀法表现物象的形态、结构、质感等,作品既细腻婉美,又具金石气息,处处彰显大国工匠的气象。

  刻瓷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将精深的书画艺术素养、高超的陶瓷制作技法与娴熟的刻瓷刀法融合在一起,把绘画、书法、金石艺术汇集一身,集笔、墨、刃、色为一体。山东淄博刻瓷名家辈出,王一君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陶瓷艺术的海洋。“圈里”的人都说王一君是“年轻的老陶瓷” ,这源于他一直以来在陶瓷及刻瓷领域的潜心钻研——他发明了结晶釉刻瓷、彩釉虚喷背景刻瓷、窑变釉半刀泥装饰、陶艺与刻瓷综合手法等。“自然之变天之道也。历史在推进,人生在成长,永远在日臻完善的路上。艺术与发明都需要灵感和综合修为。毋庸置疑,意识形态与生产力交替推进社会发展。万物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我所谓的发明只不过是对材料和工艺技法等方面整配融合而已。 ”王一君说。

  在创作中,王一君非常重视加强自己的文化修为,从艺术之外去找寻艺术的灵感。他在翻阅《礼记·月令》时,读到“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便产生了把“萌者尽达”的意象感觉用陶瓷形式表现出来的冲动。匠心独运地创意出既似“种子发芽”又如“拇指跷起”的形象造型设计,把“萌者”的初心萌始和对“尽达”的蓬勃发展之叹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于是诞生了作品《点赞新时代》 。闲读王羲之的《兰亭序》 ,他一气呵成创作了刻瓷盘《感悟通灵》 ,着意于睹物结思、缘物抒情,豪迈中现潇洒、妩媚处见苍劲。新近创作的儒青釉瓷塑《福自心源》是一只幸福陶醉于自我的小猪,仰面俯身,圆润亮泽;瓷盘作品《鱼跃-逾越-愉悦》中那只轻盈飞跃的鱼,线条流畅,鳞如羽衣,眼睛明亮有神,腾飞之势酣畅淋漓。王一君的作品可谓崇境界、尚意境、融古韵、臻创新、重格调、凝哲思、抒雅怀、蕴匠心,给人以深刻印象。

鱼跃-逾越-愉悦 王一君

  他认为,刻瓷艺术最关键的是对物象理解透彻,解析转化为二次再创作,以展现物象特有的内在意蕴、气质和精神内涵。艺术不等同于单方面的技术,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技术语言的精湛是用来承载观念哲思的,两者融为一体才有可能升华境界。所以说,陶瓷艺术也属于系统工程,要综合材料性、工艺性、设计性、艺术性、文化性、功能性等方面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表达创作者的情怀思想,呈现独特的艺术风采。

  除了在艺术创作上不断精进,王一君还切身投入他所在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陶瓷风情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努力让工艺美术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年两会,他就“加大特色小镇建设扶持力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说,昆仑镇与陶瓷渊源深厚。据史料记载,昆仑在隋唐时期因利用地表层一种黑石烧制陶瓷而远近闻名,是北方生产年代最早的窑口之一。唐代生产的黑釉瓷在北方诸窑场中已技压群芳。入宋后,制瓷工艺日趋成熟,官府在此设立“务” 。1978年第6期《文物杂志》考证:“宋代曾有官窑在磁村” 。距今1000多年的磁村瓷窑址被列为国家古瓷窑遗址重点保护地,淄博陶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昆仑镇的硅院瓷器研发的高石英瓷、泰山瓷业研发的水晶骨瓷、昆仑瓷器挖掘传承的青瓷均达到了一流水平,生产的紫光盖杯、中华龙系列餐具等先后进驻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等国家接待机关。昆仑镇陶瓷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王一君认为,如何使传统陶瓷文化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如何把陶瓷文化传承下去,首要还是解决人才问题。“人才是第一资源,政策是第一保障。 ”他认为,昆仑镇陶瓷特色小镇建设既需要高端高层次人才,更需要甘愿在地方创业的大学生、专科生、基础性人才;需要吸引广大基础性人才在特色小镇就业创业,建议制定更加明确的、普惠式的人才政策措施。

昆仑镇在2018年山东省中国特色小镇绩效评价中位居全省第一位。这里已经建设了一批承载文化记忆、富有时代特色的陶瓷文化街区、建筑群落和文化景观。王一君希望,昆山镇能成为“有乡愁”“有味道”的特色小镇。他深感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沉甸甸的责任,陶瓷艺术也好、产业也好,之于他,已然是如呼吸一样,与他的人生紧密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