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增福:篆刻“手艺”记录时代
栏目:奏刀
作者:本报记者 赵志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华复兴之梦(篆刻)  赵增福

  “12月22日,是我的恩师国学泰斗、北京大学古文字学家高明先生的诞辰日。2018年年初,先生已经仙逝,展示作业是缅怀恩师最好的方式。 ”日前,由农工党北京市委主办、北京东方书画研究会承办的“砥砺奋进四十载同心共筑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印痕”赵增福书法篆刻艺术展在北京举办。篆刻家、书法家赵增福坦言,恩师虽然已逝,但中华文化精神应该薪火相传,“作为学生,有责任和义务把接力棒代代传承下去” 。

  改革开放40年,也是赵增福从事篆刻艺术的40年。此次展览,他精心选取400余方印蜕和40多方放大的作品。“希望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寄托对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观察与记录、歌颂与祝福。 ”赵增福说。

  14岁开始习字刻章,从事篆书、篆刻及古文字的研究与实践的赵增福,先后师从郑启东、蔡宏生、高明、欧阳中石等名家。其篆刻艺术师法前人、借鉴名家,博采众长,刀法冲切混合,制印工稳拙重。他为自己的篆刻艺术提出了“正、严、信、雄、敛、展、简、容” 8字要诀标准,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逾矩。与此同时,在各体书法中,赵增福格外看重篆书。 “篆书的真谛不在‘书’ ,而在‘道’ ,就像我们小时候背古诗词一样,要先理解诗词的含义,才能背得快、记得牢,篆书也是如此,要先研究体会篆书所表达的方法论和思辨性,这就是‘道’ 。 ”赵增福认为,无论篆刻还是篆书,其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它们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绘画、诗词、古代经典著作等,都是我研究的对象。 ”

  北京市西城区是赵增福的出生地,也是北京“老字号”的主要集聚区,包括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和北京老字号协会认定的“北京老字号”等近百家。北京西城的“老字号”经营领域广泛,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宝贵的“西城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有的“老字号”因势利导、飞速发展,也有的“老字号”没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遗憾没落……为了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也为了记录改革浪潮的沉浮,赵增福耗时两年为这些“老字号”篆刻店名印章,其印文或以秦篆、或以汉印、或以元朱文等不同形式,分朱布白,各具特色。同时,在边款上以最简练的文字走笔勒石,叙述其始创年代和经营特色。每家“老字号”都自成一页,朱钤印文、墨拓边款,张弛相间,疏朗有致,既为这些“老字号”树碑立传,也成为其篆刻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并集结出版了《北京西城老字号印谱》 ,此次展出的就有西泠印社出版的这本《北京西城老字号印谱》的部分作品。“作为一名手艺人,有责任用手艺记录这个时代。 ”赵增福认为,个人命运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今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而自己正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与获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