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交响乐《草原意象》:
苍茫草原 乐涌声震
栏目:视线
作者:南鸿雁  来源:中国艺术报

音乐会现场

  由内蒙古自治区文联监制、内蒙古通辽民族歌舞团出品的大型原创交响乐《草原意象》日前在通辽民族大学音乐厅首演。该作品由内蒙古自治区舞协秘书长、作曲家南飞雁和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陈乐昌联袂创作,指挥家张锐担纲指挥,内蒙古通辽民族歌舞团交响乐团演奏。作为内蒙古通辽民族歌舞团交响乐团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原创交响乐《草原意象》是一部标题性交响组曲,由《奔腾》 《婚礼》 《传说》 《安代》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分别以不同的音乐形象描绘出内蒙古各族人民和谐的生活场景,展现草原儿女的家国情怀与共筑祖国北疆安宁的美好愿望。

  《奔腾》旨在表现生活在内蒙古广袤天地的人们和谐、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引子由木管乐器巴松低沉的慢板乐音缓缓拉开,长笛、双簧管、单簧管随后渐次融入,音响由简而繁,场景由远而近,情绪不断纵深。色彩性的旋律线条,通过弦乐和木管宽广的长线条、长气息的点与面的交织,描绘出内蒙古大草原广袤无垠、和平安宁、民族团结的形象。快板主题展现出马群奔腾壮阔的场景,作曲家将蒙古族民歌素材融入其中,这些素材凝练而特征鲜明,每次呈现与特定场景结合,传统调性素材的可感性被强化,具有非常高的可听性。谈及这一乐章的创作初衷,两位作曲家表示,该乐章表达的主要基调是当代内蒙古人民奋发的精神面貌,在创作中借鉴了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经典的音乐素材,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从首演观众及专家的反映来看,这样的创作思路还是非常成功的。

  《婚礼》是一个回旋奏鸣曲式结构的乐章。引子是大草原辽阔而安宁形象的写照。乐章第一部分以姑娘的善良、清纯、美丽的形象为主题;中部描绘了少女出嫁前和母亲、故乡亲人难舍难分的场景;再现部又以婚礼的热烈场面结束整个乐章。创作者依循传统曲式结构原则,巧妙地设计双主题,通过调性的并置以及最后的统一,歌舞性动力贯穿始终。考虑到整体性原则以及该乐章在整部交响乐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该乐章的主体情绪延续自第一乐章。这部作品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屈指可数的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当代交响乐创作的作品,必须根植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文化——秉承这样的创作理念,创作者在注重音乐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大胆运用民族乐器马头琴以及辨识度非常高的蒙古族民歌体裁长调音乐,突出音色配器布局。马头琴、长调悠扬低沉的乐音融合西洋交响乐,变成了丰富多样的音响织体,旋律在浓淡厚薄的变化中幻化出不同意象,音乐情绪也随着音响的丰富与结构的展开而进入纵深。

  第三乐章《传说》以复三部曲式构成。第一部分由马头琴独奏引出两个主题,一个代表勇士的坚毅,一个表现宁静祥和,乐曲以深沉悠长的情绪基调,诉说蒙古族人民苦难的历史;中间部分的高潮是蒙古族人民不屈不挠性格的表现;再现部分仍回到苦难但坚毅的主题之中,并为富有激情的末乐章做感情铺垫;尾声是葬礼,展现了英雄不屈的形象。打击乐在这一乐章有重要的表现,以持续的强音推动音乐,直到乐章最后终止。据主创介绍,这个乐章是这部交响乐的核心,创作者巧妙地将马头琴融入其中,这一做法得到了专家的赞赏和肯定。这个特点也成为本乐章的一个突出表现,即“个性化”的技术语言。作曲家通过对音高、结构、节奏、和声、复调及音色与配器等方面的传统与现代技法进行创造性的兼收并蓄和融会贯通,并经过自身的消化和有效吸收之后,巧妙地与音乐内涵表达、风格韵律和意境传神等有机地融合,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个性化”技术语言和风格。

  《安代》以回旋曲式构成,引子是号角式的,引出那达慕主题。这一乐章主要以科尔沁地区传统的安代舞蹈音乐及前三乐章主题构成,表现了牧民在那达慕大会狂欢的场面,民族化的技术语言被融合为一个充满暗示和象征意义的音响空间。第一部分舞蹈性的第一主题和歌唱性的第二主题描绘出那达慕大会的不同场面。第二部分再次回忆起第一乐章中的抒情主题。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采用了第一乐章《奔腾》副部主题的音乐元素作为插部,场面更为欢腾。号角声再次响起,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的勇士主题和第二部分的少女主题出现,似乎勇士和少女也加入到欢乐的人群中。第五部分是尾声,乐章在一片狂欢中结束。这个乐章每一部分主题的再次呈现交织,不仅使人的听觉再次被拉回熟悉的乐音中,最重要的是这些素材的不断回旋出现,为该乐章提供了新的语境和发展动力,更加凸显了创作者的美学倾向以及试图在音乐中融合不同元素的创作理念。

  整部作品是一部展示当代草原文化兼收并蓄的风貌,凸显出浓厚的地域民族风格,充分弘扬民族文化,反映新时代文化精神的原生态交响乐创作。正如两位作曲家所希望的那样:虽然采用了西方的作曲手法,但是整部作品的核心音乐素材都是可知可感、极具蒙古族文化特点的音乐元素,这样的融合不仅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更能使西方的观众听懂中国风格的交响乐,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搭起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