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性、开放性、摆渡性、对话性:
保持关键词富于弹性与张力的研究边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曾念长(著名评论家、福建省文联研究员) :在雷蒙·威廉斯那里,关键词不是当词典,而恰恰是把关键词当成一个反词典来操作,也就是说,提供的这些词是介于现象和理论之间的中介,把它当成一种中介来用,而在此意义上,它作为一种方法很有效。当代的文学批评实际上正朝着两极发展,一种是现象化,另一种是理论化、体系化,批评界的学院派非常强大,讲究体系、理论。但是另一方面,会出现反学院派的写作,讨厌学院派话语,它会喜欢现象——如何调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好的一种办法就是关键词,用关键词来锁定这个时代从现象到理论之间两个方向的发展。我认为可以让关键词成为一种方法来书写流动的文学史,或许多少年过去以后,它所呈现出来的理论面貌、批评面貌会对当代文学研究有很大贡献。

  ◎徐晨亮( 《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 :近来文坛颇流行把我们过去认为是相互隔离的东西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打开,文学关键词栏目是否可以做类似破壁的工作?把批评家和作家、作家和读者、文学界和文学界外的各方借助于词,用词在壁上凿出洞来,然后让大家相互沟通,起到摆渡的作用。文学期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可以把学院内的批评家的思考更好地传播给现场的读者,这其实是文学期刊人特别期望看到的一类尝试。

  ◎郑焕钊(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雷蒙·威廉斯关于关键词的定义,其实提到两点,一是指在特定的活动及其阐释中具有意义和约束力的词汇,二是在思考的特定形式中具有意义和指示性的词汇。这两点如果放在当代文学当中,除了一些被普遍、广泛、重复性使用的基本词汇以外,可能还涉及到这样的词汇和当代文学史多重脉络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勾连,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味。在提炼和筛选当代文学关键词的时候,可以选择更有勾连性的词,比如技术、媒介、商业、资本、代际、体制、跨界等。

  ◎李贺(南方报业集团南方传媒学院执行院长) :围绕这个关键词可以有两三篇文章互相交锋,可以有一些观点更加鲜明,即使观点不是对立,有一个交锋、争鸣也会更抓人。按做媒体的规律,要抓一些亮点,比如文学评论的文章偏长,很多观点隐藏在这些偏学术的语言当中,如何能够突出亮点,让读者更乐于一眼接受,能够更抓人?现在的文艺批评其实是很多样化的,包括豆瓣对一些书、影视剧的评论,阅读量高,可读性很强,更不用说自媒体。当今对书的推介和对影视作品的推介都很多样化,阅读率也很高,因此我认为今天的文艺评论确实可以融合更多的写作方式、吸收更好的传播方式。

  ◎葛一敏( 《散文选刊》主编) :每个人所经历的时代都会有固定的一些文学热词,包括一些流行的热词、文学现象,像“文学圆桌:当代文学关键词”栏目能吸引这么多青年才子,他们会带来很多与以往的年轻评论家和已经步入中老年的评论家不同的东西,包括文学的意识、对文化的感受力、对文学的感受力等,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广州文艺》这本有态度的杂志里的“文学圆桌:当代文学关键词”栏目,还可以给全国的批评界、评论界和文学界带来新鲜风尚,这种新鲜风尚一定会吸引广大读者。

  ◎李德南(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青年评论家) :文学关键词实际上有三种操作路径。第一种主要是做概念的梳理;第二种是尝试通过创造关键词来做建构,比如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里的概念实际上是来解释文学史的,是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广州文艺》所做的,以关键词来作为一个出发点讨论特定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强调形成一种共识之类的目的,它更强调的是要有一个问题意识,即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梳理,把问题揭示出来,更强调的是写作者本身的观念和想法。

  ◎王威廉(作家、评论家) :关键词的英文叫keyword,即钥匙。我觉得它比汉语的关键词更加具体、更加有深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门,通向的是一个更广大的用语言垒起来的建筑物。文学语言的建筑物的形状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我们需要无数把钥匙去打开各种各样的门。我们要面向新的关键词,在延续或者研究新的关键词的时候,要关注和回忆我们的焦虑:怎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传播渠道、更好的文学价值,这可能是该栏目在未来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陈崇正( 《花城》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栏目可以更加从容一些,即栏目所设置的关键词不必拘泥于以往的文学史概念,很多时候杂志可以拓展更广阔的天地,栏目需要打开一些边界,以容纳更广泛的讨论,让栏目变得雅俗共享。我认为今天做当代文学关键词必定包含了书写文学史的野心,希望在一种文学史的视野下能有新的发现。如果把关键词栏目定位为一个在文学史视野下获得新发现的做法,它可以变得从容一些。

  ◎刘洁( 《小说月报·大字版》执行主编) : 《广州文艺》的“文学圆桌:当代文学关键词”栏目让我想到,广州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而刚刚好几位老师也谈到,对于文学史的野心,从做这个栏目上就能够看出来,这个观点我也很赞成。把这样的栏目坚持做下去,无论最后能否达成这种野心,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我们能够做出的贡献,都是与时间和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有关系的。

  ◎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栏目应该消除学院批评、作协批评、媒体批评之间的界限。我们从关键词出发,却不限于文学,要有延伸性,我们对关键词的选择、确定,确实需要一个更大的视野,即大文学的视野。实际上我们寻找了一种进入讨论当代文学的方式,寻找了一个路径,希望栏目能够和文学现场发生关系,同时和文学史发生关系。既然都是从文学本身出发,肯定一个作品的价值和否定一个作品的价值没有能力和道德的差距。在此问题上,我们提倡对话性、尖锐性,但它的前提应该尊重审美差异,对审美差异的尊重是我们进行对话及尖锐批判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