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共同的文化记忆
栏目:视点
作者:焦方增 赫德英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史修志,是中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承担着赓续文明、记录一村一地全史、延续传承文化的责任,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由山东省寿光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编纂的《寿光人物志》近日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该书力求传承当地乡俗、诉说乡音、记住乡愁、纾解乡思、激活历史传统,唤起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守望好共同的精神家园。

  文化寻根,寻的是其发展源头和根基。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农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规范、宗族文化、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都镌刻着一方乡民的家国情怀、民族性格、文脉绵延、精神归属。在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部分的乡村传统村落在慢慢消失,村落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在随之消失、消亡。抢救性的挖掘整理保护已刻不容缓。而编纂《寿光人物志》这样的乡村志书,某种程度上是保存当地历史文化信息、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具体到这本书的编写,我们在资料选择上大胆创新,纵述历史不断线,横陈百科不漏项,以增加志书的可读性、资料性、趣味性。

  编纂当代乡村志书,要以基层的传统村落为基础,寻根传统村落的历史,追根溯源,将基本村情、文物胜迹、特色文化、风土民情、村民生活、艺文杂记、一方特产、姓氏聚集等进行系统、完善的梳理,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以唤起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探索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如何留住乡音、乡风、乡思等方面,各地都在积极想办法,也有很好的借鉴经验。作为编写者,希望通过乡村志书,记述村落形成、名门望族、社会贤达名士,追溯村落来历、规模、布局、人口、物产等,反映人口来源、宗族兴衰;通过论述乡村音乐、舞蹈、文学、传统手工技艺等文化形式,展示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的智慧结晶,从而形成延续、沟通情感的纽带。